印刷類
桌上型平版印刷機
石版(一)
裁紙機
電視周刊544期
銅模櫃
電視周刊442期
手工切鉛字機
Hermes Ambassador 英文打字機
全張立式烤版機
材料櫃
廣播收音機執照
裁紙機
電動訂書機
銅模雕刻機
民國57年大同冰箱廣告單
廣播無線電收音機登記證
銅凹版
排版房設備
手搖式鑄字機
排版桌
存版盤及盤架
鉛字及字架組
單色平版印刷機
風行鉛字
鉛字檢測儀
活動銅模
雕刻銅模
鋅凹版
民國48年新竹縣腳踏車使用牌照稅收據
圓背式精裝機
油壓式壓紙機
電腦打字排版機
電動石版印刷機
日文活版整版技術篇
正楷五號銅模
正楷六號銅模
「台灣省政府教育廳台灣書店」標誌牌
手套
墨刀
拆紙刀
插片
拆彈簧鎖片之起子
拆彈簧鎖片之起子
S敲棍
報紙底片
報紙底片
新生報工廠標語(使用有機溶劑應注意事項)
新生報工廠標語(第二種有機溶劑)
預塗感光版
預塗感光版
預塗感光版
政治宣傳心戰品
樹脂凸版
照片傳真接收機
高硫公司堀井謄寫板
高硫公司英文打字機(Remington)
高硫公司英文打字機(Remington)
凸版打樣機
凸版印刷機拼版台-拼版工具
手搖式鑄字機
手搖式鑄字機
手搖式鑄字機
手搖鑄字機
鉛字尾鉋床
鉛字尾鉋床
鉛字尾鉋床
風行鑄字社創辦人照片
風行鑄字社招牌
騎馬釘壓平機
精裝書壓背脊機
平裝書上下夾板
越南文銅模
中文打字機
銅模櫃
銅模櫃
銅模櫃
銅模櫃
銅模櫃
銅模櫃
銅模櫃
銅模櫃
正楷五號銅模
正楷六號銅模
水平式大型照相製版機
電動照相打字機
直立式照相製版機
製版沖印機
製版沖印機
自動鑄字機
電動照相打字機
電動照相打字機
打樣機
裁紙機
壓紙模機
中文打字機
軋型刀模
軋型刀模
軋型刀模
軋型刀模
軋型刀模
桌上型平版印刷機
所在位置:B1 開放式典藏庫
功能用途:
簡易型製版,有一平台,利用感光或腐蝕的不同原理,製成印刷版。
特色:
以感光紙張,置於平台,利用特殊感光粉末,製成版。
石版(一)
所在位置:1F 館史展
功能用途:
印製愛國獎券所用的版材,在石材上製成印版,為平版印刷技術。平版印刷其版面的印紋與非印紋部分無明顯的高低差別,而是利用水與油墨互相排斥的原理,印紋部分具有吸收油墨排斥水分的特性,而非印紋部分卻有吸收水分排斥油墨的性質,只要在版面上交替塗抹水和油墨,就可印刷。
特色:
為大理石材質,上刻有愛國獎券之圖樣,為1950年代最重要的印刷文物之一,宜先保存。可表彰愛國獎券不同製版技術的演進。
藏品推薦:
裁紙機
所在位置:B1 開放式典藏庫
年份:約1950年
功能用途:
書籍裝訂完成後裁邊
特色:
裁紙機的原形未經修改
於近期剛退役
目前館藏有一台相同裁紙機但上方加壓調整改為馬達式
電視周刊544期
所在位置:6F 台灣工業史蹟館
年份:1973.3.12
功能用途:
民眾閱讀
特色:
電視開播初期的電視週刊 記載電視時間表 電視節目 電視明星 節目特稿等
(封面:崔苔寈)
藏品推薦:
銅模櫃
所在位置:B1 開放式典藏庫
功能用途:
銅模櫃是用來放置銅模的箱型櫃子。銅模櫃由販賣字母的公司向相關製造廠商訂製,櫃子的大小沒有特定的長寬高,在銅模櫃中會分層,各層以細木條作為分格,並依部首筆劃分別放置字母銅模,最下一層的空白實木底板,則是方便於取字模時運用為物品的放置。
特色:
本銅模櫃源自1940年代,因戰亂自廈門轉運來台的風行鑄字社所有,用以置放與保存正楷字銅模使用,具歷史意義。不同號數字母大小,銅模櫃內層數並不是全部相同。銅模櫃的放置,可以單獨放置,但為了節省空間,也會上下疊放。在銅模櫃中置入盒式抽屜,在上面放置著製好的銅模,抽屜前方木板則標明此位置所放的銅模字體,以方便取模鑄字的識別。
電視周刊442期
所在位置:6F 台灣工業史蹟館
年份:1971.3.29
功能用途:
民眾閱讀
特色:
電視開播初期的電視週刊,記載電視時間表、電視節目、電視明星、節目特稿等。
(封面:楊麗花)
藏品推薦:
手工切鉛字機
所在位置:1F 館史展
功能用途:
框邊修切機,印刷時需要修正鉛字時所用,可切框邊、斜邊,以45度角為主,又稱欄切機。
特色:
此修切機功能,是進行排版工作時,當遇到罕見的字體,而在採購不及或是鑄字場也無此罕見字,即依此字的部首筆劃,另取不同的各自部位,以此機來作裁字工作。當然以此方式所造出的字,無法像一般鑄造出來的單字那麼美觀。
藏品推薦:
Hermes Ambassador 英文打字機
所在位置:4F 衣技織長
功能用途:
此打字機可打寬幅達650mm
特色:
此Hermes Ambassador 英文打字機乃是台機公司老員工許文棗先生於1970年代購入二手機,此英文打字機用於繕打台機公司的相關文件及報表資料,因報表資料需要打較寬幅,所以此英文打字機可打字幅度達650mm,比一般英文打字機可打字幅度寬一倍以上,是屬於特殊規格的英文打字機。
此Hermes Ambassador 英文打字機的廠牌Hermes是一家瑞士公司Paillard Ltd.所生產,在本館所蒐藏的三台英文打字機中並無此廠牌的英文打字機。此機器可視為運用在台機公司資料的繕打及拓展本館英文打字機的蒐藏。
全張立式烤版機
所在位置:B1 開放式典藏庫
功能用途:
專供在金屬版上流布感光液並予烤乾使版上附著一層感光膜的設備。將感光膜平均分佈在鋅版上塗佈感光用。
特色:
金屬平板磨好後,利用離心力的原理,旋轉時,讓感光劑控制快慢,在板上形成薄膜感光,旋轉的速度決定塗布膜層的厚度。原件共分為旋轉盤、加熱器、計時器、動力馬達。
材料櫃
所在位置:B1 開放式典藏庫
功能用途:
存放活版檢排時所需材料之放置櫃。
特色:
逢源創立於1943年,由當時擔任保正,亦即許炳松的父親──許謙恭先生所創辦,據知當時為台中以南的大廠,現有空間已經多次搬遷,惟各項工具、文物仍保存原貌,繼續服務於活版印刷的領域中,近以活版工作漸少,而有整廠捐贈博物館之議。
廣播收音機執照
所在位置:6F 台灣工業史蹟館
年份:1964
功能用途:
取得此執照以持有收音機收聽廣播
特色:
"正面「交通部印」「管(統)字No 182858」印章「全費30.00」背面「持有人陳清吉 裝機地點七股鄉頂潭村13號 收音機廠牌 華音牌 程式 電子管10支交流中短波機 有效日期民國53.5.1至民國54.4.30」交通部於四十年訂頒「廣播無線電收音機登記規則」,規定使用者應向電信局申請登記,並領有執照,電信局得隨時派員檢查。行政院於三十九年訂定的「台灣廣播無線電收音機收費暫行規則」規定,每季應繳台幣十元,後改為每年繳交新台幣三十元。 四十四年再藉由「動員時期無線廣播收音機管制辦法」,達成「機必歸戶,戶必有照」的目的,並且明文規定凡是收聽匪俄廣播者,得依懲治叛亂條例規定予以處罰,亦同時鼓勵檢舉「收聽匪俄廣播者」的行為。(參考 程宗明 台灣戰後廣播工業的控制與依附研究 (1947-1961)—抑制需求面與管制生產面的收音機產業)
"
藏品推薦:
裁紙機
所在位置:B1 開放式典藏庫
年份:1950
功能用途:
打孔機是印刷品完成印刷後,進行印刷品打孔加工使用
特色:
本批物件屬1949年創立於三重的大地印刷廠。1950年代裡,台灣的印刷仍以活字排版為主,當時的大地印刷廠便擁有規模完整檢字組版系統。過去活字版印刷曾經是蓬勃發展的一項產業,但在科技的帶動下,活字版的傳統在現今的印刷市場已不復見,因此留存這些珍貴的活字版排版材料工具,正靜默的傳述一段台灣印刷技術發展史。
該廠曾於1999年曾捐贈了一批活版印刷文物,有銅模、鑄字機、排版工具、印刷機及一些印刷後段機具,該廠於2021年底結束營業,該廠老闆娘許蘊華小姐於2022年2月16日通知黃俊夫副研究員,於是前往勘查是否有值得收藏的印刷文物。此打孔機據許女士所述約於該廠設立時就購置了,打孔機是印刷品完成印刷後,進行印刷品打孔加工使用,距今約70年以上。
電動訂書機
所在位置:B1 開放式典藏庫
功能用途:
為半自動手工機器,裝訂單件書籍。外表漆成專屬海軍的灰色。可增加本館裝訂機具之藏品。
特色:
平釘式的印刷物裝訂機具
銅模雕刻機
所在位置:B1 開放式典藏庫
年份:1981
功能用途:
銅模雕刻機是早期製造銅模的重要工具之一。雕刻機的工作檯面是放置要雕刻字體母型之鋅凹版種字的位置,鋅凹版種字的上方有四支鋼骨所控制的探針(Follower),將未雕刻的銅質柱體放在中間,調整好位置並固定後,接著確定雕刻深度,就可以開始利用鑽頭進行雕刻的動作。
特色:
1855年,由美國人本頓 ( L.B. Benton ) 發明了本頓式雕刻機。本機即屬此種型式,由日本人改良後,技術輸入台灣。以馬達帶動強韌的驅動帶,藉此將旋轉力轉載到鑽頭上,提供鑽頭的旋轉動力,以進行活字銅模的雕製工作。雕刻的方式,以雙手扶住探針,將其移入鋅凹版種字的凹槽位置,按照字體的筆劃方向移動即可。而雕刻每一個字母需要不同粗細的鑽頭,轉換的鑽頭分為粗、中、細,使字體細微的筆劃,也可以複製到銅模的凹紋中。運作方式就如同現今的電動刻製印章的工作原理,只是精度更為嚴密,可稱得上當時的精密製造業。
活版印刷的時代裡,銅模是鑄造活字的基本工具。配合鑄字機與高精密度的銅模,方能有精良的活字成品。1830年代起,近代銅模製造技術,略見雛形。至於,利用機械雕刻銅模的製作,則以1855年,美國人本頓(Linn Boyd Bendon)所設計的本頓式銅模雕刻機為代表。雕刻時,先將鋅凹版固定位置,以防雕刻時的鬆動。然後,將塊狀的銅質材料,放入雕刻位置中。接下來,將雕刻針裝入機器內。雕刻針固定後,再進行雕刻深度的細部調整。在一切就緒後,就可以進行雕刻的動作了。剛開始,先粗略的沿著鋅凹版的字形輪廓描過,經由多次的調整及細部的雕琢,銅塊就刻成鑄造活字用的銅模了。接著,我們取下雕刻好的銅模,準備要進行檢驗的工作。檢驗時,是將銅模放在投影機上,對準字體中心,仔細檢查,確定一切無誤後,銅模成品才算大功告成。
民國57年大同冰箱廣告單
所在位置:6F 台灣工業史蹟館
年份:1968
功能用途:
行銷大同公司冰箱用
特色:
所行銷的產品是1968年大同電冰箱 包括TR-170A型 TR-197A型 TR-200TD型 TR-350T型 強調無霜冰箱 呈現1960年代台灣民間使用的冰箱多為400公升以下的小冰箱
廣播無線電收音機登記證
所在位置:6F 台灣工業史蹟館
年份:1951
功能用途:
取得此執照以持有收音機收聽廣播( 40年1月29日)
特色:
"正面「交通部台灣電信管理局關防」「臺字第115361號」背面「交通部新竹電信局核發」 內文「空軍補給總庫 湖口臨時彈藥分庫」收執 40年1月29日 機件種類真空管6K8 6K7 6R7 6V6 5Y3 真空管5支 耳機1副 週率中波550千週至1600千週 短波6兆週至18兆週 交通部於四十年訂頒「廣播無線電收音機登記規則」,規定使用者應向電信局申請登記,並領有執照,電信局得隨時派員檢查。行政院於三十九年訂定的「台灣廣播無線電收音機收費暫行規則」規定,每季應繳台幣十元,後改為每年繳交新台幣三十元。 四十四年再藉由「動員時期無線廣播收音機管制辦法」,達成「機必歸戶,戶必有照」的目的,並且明文規定凡是收聽匪俄廣播者,得依懲治叛亂條例規定予以處罰,亦同時鼓勵檢舉「收聽匪俄廣播者」的行為。(參考 程宗明 台灣戰後廣播工業的控制與依附研究 (1947-1961)—抑制需求面與管制生產面的收音機產業)
"
銅凹版
所在位置:4F 多寶格
功能用途:
愛國獎券圖樣的母版,利用此銅凹版印出的東西再轉印到石版。先進行圖案設計再行雕刻,在製版照相還沒開始前,可作為製版用。雕刻凹版印刷其印刷圖文有明顯的凸起覆感,具有識別方法簡便、不易仿造的優點。
特色:
屬雕刻凹版,工藝技術複雜,圖文線條相當纖細,為最重要的一批凹版文物,宜先保存。若與愛國獎券的主題研究一同展出,意義非凡。
排版房設備
所在位置:6F 傳播科技展
功能用途:
排版房設備中包含的工具較為瑣碎,一般有金屬檢字手盤、木質貯字盒、配合補字作業的貯字架、木質排版桌、金屬排版盤、木質八開存版盤,用於存放排好印版,可重疊推放,以及擺置鉛線的鉛線盤。
特色:
逢源的排版房精巧紮實,整廠捐贈後加以復原,可窺得組版全貌。擔任組版工作者,不但要能辨認各種空鉛材料與字粒大小的的配合,同時要有運用換算的能力,使版面整齊美觀,是活版印刷過程中最重要的一環。所包括的工具較為瑣碎,有 1.檢字手盤:金屬 2.貯字盒:木質 3.貯字架:配合補字作業 4.排版桌:木質 5.排版盤:金屬鐵盤,有4開8開尺寸 6.存版盤:木質為主,存放排好印版,八開,可重疊堆放 7.鉛線盤:擺置鉛線木條用 8.空鉛箱:木質 9.鉛線切刀:裁切鉛線為定長用,又稱欄切機 10.行條切刀:裁切厚鉛條及木條 11.框邊修切機:可切框邊、斜邊,以45 o為主,又稱罫切機12.打樣機:手搖式 13.倍數尺:以金屬、塑膠或木片製者,刻度各種號數或點數的倍數用尺 14.鑷子:夾取活字用。
手搖式鑄字機
所在位置:B1 開放式典藏庫
功能用途:
手搖鑄字機是早期用於鑄造鉛合金活字的主要機械。其動力是採用手搖操控的方式,驅動鑄型上的銅模與熔鉛的密合澆鑄,而形成鉛字,以供活字版的排印使用。其主要結構分為鉛鍋與鑄型兩個部份。鉛鍋中承載了經由燃煤加熱的熔鉛,鑄型上可配裝各種字母銅模。經手搖動力,同時開啟鑄口、下降活塞,迫使熔鉛注入字模,而鑄出鉛字。
特色:
手搖鑄字機最早是於1838年,由美國人D. Bruce所發明。本機在1930年代日據時期,由朱萬金先生的中南鑄字廠,在創辦初期所使用的機種,係經日本人改良後的型式,多使用於大號數鉛活字鑄造工作上。手搖式鑄字機,因無冷卻系統,也無修切裝置,因此當連續造字後,除須以濕布擦拭散熱外,字尾贅片與字身四側須經由手工修磨。造字程序相較於今日電腦文字鍵盤輸入,幾不可同日而語!
中南為大型專業鑄字廠,由台北市印刷公會的朱萬金創辦,字母的部份是就銅模進行翻修,字子是開始的時候需要很細的手工,台灣開始製造是因為日本製的比台灣製的價格高出十倍以上。歷經多年,工廠亦搬遷過,初期為手搖機,經整理功能尚完整之四台捐贈博物館。 最多的時候鑄字機約有二十台,包括瓦斯為動力的設備,機種多為八光。現為朱吉雄先生負責,廠房約平面五十坪。就該廠房中字架排列相當具規模,同時對於排版材料的準備亦是完全。
排版桌
所在位置:B1 開放式典藏庫
功能用途:
進行鉛字排版的地方。主要部件都放在桌上,行條立於行條架上,桌字下方設有隔槽放置已排好鉛字的存版盤。
特色:
鐵架取代早期以實木製造的排版桌,但是其他部件仍大部分保留原木材質,顯示此組排版桌是依當初的原木排版桌改製而成。
存版盤及盤架
所在位置:B1 開放式典藏庫
功能用途:
存放已排好版的鉛字盤
特色:
鐵架取代早期以實木製造的排版桌,但是其他部件仍大部分保留原木材質,顯示此組是依當初的原木存版盤架改製而成。
鉛字及字架組
所在位置:B1 開放式典藏庫
功能用途:
作為儲放鉛字使用,排版時排版師父依字稿到鉛字架前挑選所需文字.
特色:
此組鉛字架以鐵製取代早期木製,每組可存放8-9扇鉛字盤架,每扇可存放15個鉛字盤,有效節省鉛字的存放空間.
風行鉛字
所在位置:存放於庫房未展示
功能用途:
用於活字印刷之排版印刷,鉛字側面有凹孔,內刻「風行」兩字,就是手搖機的模子設計.因為成分紮實,即使有凹孔,總重量也不比別的鉛字輕,而且經得起多次排印。
特色:
風行鑄字社的鉛字是所謂上海字,字模多由大陸雕刻師傅所為,因為筆劃與字形結構保留傳統,受到許多業者喜愛,曾經盛極一時。這批鑄出的鉛字側面有凹孔,內刻「風行」兩字,就是手搖機的模子設計,當時的大廠多有這樣明顯可供辨識的品牌印記。同樣的風行鉛字與他廠比較重量,風行鉛字的材料紮實、鉛塊自製,成分講究,考慮到耐印量,提高重複使用率。凹孔並不是偷工減料,因為成分紮實,即使有凹孔,總重量也不比別的鉛字輕,而且經得起多次排印。
風行字屬於大陸的源流,所鑄出來的鉛字,傳統、美觀與紮實為其標榜特色,不同於其他廠屬於日本字系統或少數台灣自行開發生產的字。此批鉛字有完整字三個: 剩、也、久,以及造字一個: 姪,所謂造字是遇到沒有的字,就將鉛字部首或偏旁切開,造成新字,以應急用。
藏品推薦:
鉛字檢測儀
所在位置:存放於庫房未展示
年份:60
功能用途:
對於鉛字鑄好後之活字檢查,乃是活版印刷必要且重要的作業。測字腳儀即是為檢測所鑄出的鉛字,字面與筆劃是否在正確的位置,對於維持活版印刷成品的品質是不可或缺的量度工具。
特色:
活字好壞關係印刷成品優劣,因此鑄造活字時,對於事先之銅模判定,鑄型檢查及鉛字鑄好後之活字檢查,乃是活版印刷必要且重要的作業。對於活字的精度要求及檢查有幾點:
1.依照尺寸鑄造,求取大小正確。
2.鑄造的活字高度要等高。
3.活字面力求清晰,筆劃無斷線。
4.文字在字面中心位置均一,四周差距正確。
5.英文之字面線均整齊成一條線,字寬正確。
要檢查這些精度,使用的量度工具有測大小、測寬、測高低及測字面線的儀器,測字腳儀即是為檢測所鑄出的鉛字,字面與筆劃是否在正確的位置,對於維持活版印刷成品的品質是不可或缺的量度工具。
藏品推薦:
活動銅模
所在位置:存放於庫房未展示
年份:1960
功能用途:
使用活動字套,活動自如,供鑄字用,此為初號大字體使用,可節省柱狀銅模的材料,也是採電鍍法製造.此銅模為初號「尹」字.
特色:
此銅模使用活動字套,活動自如,供鑄字用,此為初號大字體使用,可節省柱狀銅模的材料,模片也是採電鍍法製造.活動銅模的應用,主要是可以節省銅柱體的材料和空間的佔用,通常使用於初號或是一號字比較大的字的鑄造技術上。方法是先將字體先預製好各種字型的模片,跟一般銅模一樣也是用電鍍法。以本銅模的初號字為例,模片尺寸是梯形立體,上方尺寸1.8cmx1.8cm,下方1.8cmx2.1cm,厚度0.35cm。柱體部分的長寬厚尺寸則為4cmx2.1cmx0.8cm的長方體。柱體下方以活動式螺絲固定,將所要鑄造的字母模片放入,在上方厚度處坎入固定,即成一完整銅模,可放入鑄字機的字母位置,進行鑄字。此種方式製成的銅模呈現了台灣活版業者的創新巧思,可節省龐大的銅模成本.而銅模片的使用,後續製作方式有的採活動柱體,或是鑲嵌在青銅或是金屬柱體上.使用上有些採活動式柱體,使用時可翻開柱體的外蓋再放入模片,然此件銅模採採套件式較為方便.
藏品推薦:
雕刻銅模
所在位置:存放於庫房未展示
年份:70
功能用途:
銅模乃是鑄造鉛字的基本字模,字模的文字以雕刻方式呈現正字凹紋字體,完成後再磨邊加工處理,而鑄出來的鉛字為反文凸出字體,然後經過檢排與印刷程序,即可在紙張上呈現出一般看到的印刷成品。銅模講究精工研製,規格標準,因為關係到活字鑄造的優劣。雕刻銅模材質堅固,鑄字過程中比較不易損耗。
特色:
此物件包含七個銅模「知」「益」「相」「盜」「石」「省」「盤」,由電動銅模雕刻機所雕刻完成,又稱單字銅模。此種雕刻機械製作之銅模,相當精巧細緻,比例尺寸也很正確。但是生產速度慢,一天約三十個,材質堅固比較不易損耗。銅模講究精工研製,規格標準,因為關係到活字鑄造的優劣。銅模可說是鑄造鉛字的基本字模,字模的文字最普遍的是電鍍的,此件則以雕刻的呈現正字凹紋字體,完成後再磨邊加工處理,而鑄出來的鉛字為反文凸出字體,然後經過檢排與印刷程序,即可在紙張上呈現出一般看到的印刷成品。此銅模在正面下方用鋼模打上數字「2」,表示二號字體,還有”cy”的符號,代表公司商號。此七個銅模應為尚未使用過的全新品。
藏品推薦:
鋅凹版
所在位置:存放於庫房未展示
年份:60年代
功能用途:
鋅凹版用於銅模的雕刻,使用精密的銅模雕刻機來進行製作時,先要將活字筆劃以投影法擴大,用濕片照相方法製成鋅凹版,放在雕刻機的放大部分,借著鋅凹版為雕刻字樣,依照所需要的大小字號數字體,進行調整雕刻機與刻紋深度。
特色:
活版印刷的時代裡,銅模是鑄造活字的基本工具。配合鑄字機與高精密度的銅模,方能有精良的活字成品。雕刻時,先將鋅凹版固定位置,以防雕刻時的鬆動。然後,將塊狀的銅質材料,放入雕刻位置中。接下來,將雕刻針裝入機器內。雕刻針固定後,再進行雕刻深度的細部調整。在一切就緒後,就可以進行雕刻的動作了。剛開始,先粗略的沿著鋅凹版的字形輪廓描過,經由多次的調整及細部的雕琢,銅塊就刻成鑄造活字用的銅模了。取下雕刻好的銅模,將銅模放在投影機上,對準字體中心,檢查無誤後,銅模成品才算大功告成。所以鋅凹版關係銅模成品好壞,必須注意使用的次數與期限,不用時以立式鐵架放置管理。雖然有其他材質如鋼及銅也可製成凹版,因為鋅版便宜簡易,最受到廣泛使用。
藏品推薦:
民國48年新竹縣腳踏車使用牌照稅收據
所在位置:存放於庫房未展示
功能用途:
腳踏車使用牌照稅收據
特色:
臺灣戰後初期,由於內政管理尚未上軌道,自行車又是民生必需用品,使得自行車失竊時有所聞。當時接管的中央政府為廣為徵稅,遂於1950年頒布「自行車騎坐規定」,除了要繳納牌照稅捐之外,並同時發給俗稱「香蕉牌」的長條型車牌。該型車牌裝置於車尾擋泥板上,採兩片嵌合式設計,母片鎖定在車輛上,子片為可抽取式,子片上的中文大寫數字與母片上的數字兜在一起後能成為完整車牌號碼中文大寫數字,且與母片上的阿拉伯數字穩合,始為合法牌照。例如,
子母片崁在一起後數字是「O 一一二二五七」,母片下端的阿拉伯數字為0112257,才是合法牌照。倘若發生交通違規事件或逾期未繳納稅捐者,管理機關或警察有權取走子片車牌,此時母片車牌上即出現「停用」紅色字,此即表示該車不得再騎乘上路;如果隨意拿另一子片鐵牌崁入母片中,雖可崁入,但其中文大寫數字與母片上的筆畫兜不起來或與母片上的阿拉伯數字會不合,即為非法牌照。此種管理模式在戰後普遍的常民善良民風下維持達九年之久(1950年-1958年),當時車輛所有人因故得離開車輛時,只要抽走子片上的鐵牌即可達到防盜效果。1959年自行車的牌照更新,但新牌照除可看出是否繳稅外,防盜效果大不如舊款的長條抽取式車牌。1959年至1972年,車牌裝置方式改為掛在前叉直桿上。1972年停徵單車稅,改為課徵「機器腳踏車」(摩托車)牌照稅。
當時所有車主每年都要繳交新台幣十八塊稅額,如果騎「無牌車」上路被警察發現,罰款卅塊錢。本件文物是1959年(民國48年)新竹縣政府所發腳踏車使用牌照稅收據,繳費單位是新埔鎮農會。
藏品推薦:
圓背式精裝機
所在位置:存放於庫房未展示
年份:1970
功能用途:
裝訂業所使用
特色:
書籍裝訂方式介紹-精裝
精裝書籍在裝訂裡可是變化性最多而且工序最複雜也是最昂貴的裝訂方式,通常都被運用在較高檔的書籍,例如百科全書.字典.畫冊.或是一些特殊產業的書籍上,因為裝訂方式的不同所以讓精裝書籍可以長久保存,而且附有極高的價值,在翻閱上也非常便利,所以只要客戶希望提高這本書的精緻度與保存價值,幾乎都會選擇此種裝訂方式作業!精裝種類有分為三種,硬殼精裝.軟皮精裝與線圈精裝,書背呈現的型式有分兩種,一種是圓背精裝,另一種是方背精裝!
精裝書籍可說是非常講究,大多會在內頁前後各加一張頁面,這張頁面就稱為扉頁,扉頁大多使用美術紙,蝴蝶頁原則上也都不會印刷,單純運用紙張本身的紋路來讓讀者賞心悅目,就好比您剛進到一個豪宅裡,會先看到的是前庭,而不是直接就看到客廳,前後的蝴蝶頁也代表所謂的前庭後院,這可是中國人非常講究的地方喔!不過也有人會在蝴蝶頁上做些文章,可能是用印刷或用些其他的加工方式來稍做點綴!就好比在前庭後院裡種花養鳥的意思!
再來講到精裝內頁的做法可是非常繁雜!從折紙→配頁→穿線→書背上膠並烘乾加壓→三面裁修→加絲帶與襯紙→圓背加壓後再上膠→鋪網紗再上膠→在書背上貼上脊紙與書頭布→書殼封面製作並壓書溝→加壓成型→精裝書完成!以上的工序看起來可是相當複雜,每一關的製程都不能馬虎,因為一個流程不小心,可是會讓這麼昂貴的書籍付之一炬喔!剛剛說的精裝種類有三種,我就大約來說明一下有何不同之處!硬殼精裝是三種精裝裡最昂貴也最精美的裝訂,也只有硬殼精裝可以選擇書背的呈現方式,是要方背或是圓背,原則上圓背是比方背來得更容易翻閱,大部分書脊還有分有脊與無脊,方背一定是無脊,圓背才會兩種都有,書脊就是控制方背或圓背的主要關鍵,若要讓精裝書籍更容易翻越,就會做腔背,腔背又分實背與腔背,所以腔背就會比實背來得更容易攤平,對於頁數很多的精裝書,可是都會使用到的做法!
軟皮精裝就是俗稱的"假精裝",因為它的封面裡並沒有精裱硬紙板在封面裡,所以它的封面較薄,大部分都是因為業者想要省成本,但又不想失去精裝的精緻度,才會用此方式製作,軟皮精裝也分為方背與圓背,其他的製成都與硬殼精裝一樣,至於線圈精裝就是昨天所講到的線圈裝訂,封面與封底的部份改成精裝做法,但它的製程非常簡易,多被運用在工商日誌與三角桌曆上,以上就是所謂的精裝書籍的介紹!
不過,精裝書籍在作業上還有很多要注意的細節,例如扉頁的選擇就要選擇韌性較好而且平行書背的紙張,因為它可是銜接封面與內頁的重要橋樑,而貼在封面的那一面扉頁不能印刷,這也是重點喔!只要有印刷會讓扉頁容易脫落!還有製作圓背精裝,書背厚度至少要有1cm,所以內頁的紙張厚度可就要做些挑選,不到1cm的書背,圓背精裝可是圓不起來喔!精裝書籍都是屬於頁數較多的書籍,所以在製版時,也要製作背標,以防止配頁上的失誤,另外精裝書也是有尺寸與厚度上的限制,要先詢問過再設計製作,以免白忙一場!精裝書籍完成後建議至少要靜置約6小時才能翻閱使用,目的就是讓膠水完全乾燥避免脫頁!寫了這麼多,精裝書的細節我還是沒有全部寫完,所以最大的關鍵還是找非常專業的印刷廠商來製作才能無後顧之憂喔!
藏品推薦:
油壓式壓紙機
所在位置:存放於庫房未展示
年份:1970
功能用途:
裝訂業所使用_壓紙用
特色:
書籍裝訂方式介紹-精裝
精裝書籍在裝訂裡可是變化性最多而且工序最複雜也是最昂貴的裝訂方式,通常都被運用在較高檔的書籍,例如百科全書.字典.畫冊.或是一些特殊產業的書籍上,因為裝訂方式的不同所以讓精裝書籍可以長久保存,而且附有極高的價值,在翻閱上也非常便利,所以只要客戶希望提高這本書的精緻度與保存價值,幾乎都會選擇此種裝訂方式作業!精裝種類有分為三種,硬殼精裝.軟皮精裝與線圈精裝,書背呈現的型式有分兩種,一種是圓背精裝,另一種是方背精裝!
精裝書籍可說是非常講究,大多會在內頁前後各加一張頁面,這張頁面就稱為扉頁,扉頁大多使用美術紙,蝴蝶頁原則上也都不會印刷,單純運用紙張本身的紋路來讓讀者賞心悅目,就好比您剛進到一個豪宅裡,會先看到的是前庭,而不是直接就看到客廳,前後的蝴蝶頁也代表所謂的前庭後院,這可是中國人非常講究的地方喔!不過也有人會在蝴蝶頁上做些文章,可能是用印刷或用些其他的加工方式來稍做點綴!就好比在前庭後院裡種花養鳥的意思!
再來講到精裝內頁的做法可是非常繁雜!從折紙→配頁→穿線→書背上膠並烘乾加壓→三面裁修→加絲帶與襯紙→圓背加壓後再上膠→鋪網紗再上膠→在書背上貼上脊紙與書頭布→書殼封面製作並壓書溝→加壓成型→精裝書完成!以上的工序看起來可是相當複雜,每一關的製程都不能馬虎,因為一個流程不小心,可是會讓這麼昂貴的書籍付之一炬喔!剛剛說的精裝種類有三種,我就大約來說明一下有何不同之處!硬殼精裝是三種精裝裡最昂貴也最精美的裝訂,也只有硬殼精裝可以選擇書背的呈現方式,是要方背或是圓背,原則上圓背是比方背來得更容易翻閱,大部分書脊還有分有脊與無脊,方背一定是無脊,圓背才會兩種都有,書脊就是控制方背或圓背的主要關鍵,若要讓精裝書籍更容易翻越,就會做腔背,腔背又分實背與腔背,所以腔背就會比實背來得更容易攤平,對於頁數很多的精裝書,可是都會使用到的做法!
軟皮精裝就是俗稱的"假精裝",因為它的封面裡並沒有精裱硬紙板在封面裡,所以它的封面較薄,大部分都是因為業者想要省成本,但又不想失去精裝的精緻度,才會用此方式製作,軟皮精裝也分為方背與圓背,其他的製成都與硬殼精裝一樣,至於線圈精裝就是昨天所講到的線圈裝訂,封面與封底的部份改成精裝做法,但它的製程非常簡易,多被運用在工商日誌與三角桌曆上,以上就是所謂的精裝書籍的介紹!
不過,精裝書籍在作業上還有很多要注意的細節,例如扉頁的選擇就要選擇韌性較好而且平行書背的紙張,因為它可是銜接封面與內頁的重要橋樑,而貼在封面的那一面扉頁不能印刷,這也是重點喔!只要有印刷會讓扉頁容易脫落!還有製作圓背精裝,書背厚度至少要有1cm,所以內頁的紙張厚度可就要做些挑選,不到1cm的書背,圓背精裝可是圓不起來喔!精裝書籍都是屬於頁數較多的書籍,所以在製版時,也要製作背標,以防止配頁上的失誤,另外精裝書也是有尺寸與厚度上的限制,要先詢問過再設計製作,以免白忙一場!精裝書籍完成後建議至少要靜置約6小時才能翻閱使用,目的就是讓膠水完全乾燥避免脫頁!寫了這麼多,精裝書的細節我還是沒有全部寫完,所以最大的關鍵還是找非常專業的印刷廠商來製作才能無後顧之憂喔!
藏品推薦:
電腦打字排版機
所在位置:存放於庫房未展示
年份:1985
功能用途:
民國73年7月台灣成立第一家專門對外營業的電腦排版公司,可說在排版業引起不少騷動。中文電腦排版的產生, 可說是針對業者積極找尋替代人力密集、高成本、低效率的方法,亦是因此促成電腦排版蓬勃發展的重大因素,更重要的是電腦排版可以取代任何傳統排版的工作,甚至最複雜的部份會做的更好,和鉛排比起來,成本卻不到四成,和中打排版差不多,但是品質速度卻遠遠超越兩者。
特色:
中文照相排版機最初是由日本研發,由於中日有共通的漢字,台灣初期皆直接引進日本電腦排版系統,由漢字輸入機、編輯校正機、漢字印字機及電腦照相排版機所組成,各部份皆有不同的製造商。日本中文電腦排版的兩大主流,一是東京之寫研與Monotype公司合作,一為大阪之森澤與Linotype公司合作,各自開發中文電腦排版系統。民國76年後,國內開發的排版系統,隨資訊技術進步亦紛紛萌芽,如畢昇、雅墨、莎士比亞、文淵閣等,之後的印刷電腦應用科技進步一日千里,軟硬體生命週期皆縮短,競爭帶來進步,應用產品愈見成熟,如此的良性循環,可謂當時印刷電腦化與自動化的寫照。
藏品推薦:
電動石版印刷機
所在位置:存放於庫房未展示
功能用途:
屬於石版製版機。德美印刷使用石版轉寫製版法,迄1980年左右才廢止。創辦人蔡澄清先生出身中央石印社,早期印製項目有商標、兒童書封面、表單、尪阿標、漫畫等,台灣鐵工廠多能自製落石機,此台由康定路鐵工廠製作。石印主要用於圖版轉寫製版的需求,在金屬平版興起轉型的過程中,暫以低廉的人工,代替照相平版製版的高消費。
特色:
以自製的漿糊紙自石版轉印印紋到鋅平版,以供同版多模、多版多模的大量印製的需求。製版過程有:準備版面--描繪反向輪廓--描版--製版--添墨---修版--整面---滾墨---上膠---石印用版。
藏品推薦:
正楷五號銅模
所在位置:存放於庫房未展示
功能用途:
銅模必須配合鑄字機使用,為用來鑄造鉛字的字模,又稱字母。銅模的製作是以銅質的材料,經由雕刻或電鍍的方法,製成凹型文字字模。中文銅模的大小是採用號數制,計分為:初號、二號、五號、七號;一號、四號;三號、六號、八號;三種尺寸系統。
特色:
中文銅模在1830年代起開始發展,在1858年時,以電鍍法所製的銅模最早被廣泛使用,而雕刻銅模是在二次大戰後陸續增加,也較精細。銅模所使用的銅因為具有良好的導電性、導熱性、延展性,並容易與其他的金屬製成合金,而價格也較便宜,所以被廣泛的使用。今日中文電腦字型開發,與銅模造字的發展關係密切。
整理活版資料時,尤其風行廠捐贈之銅模,皆需要完整之各號大小字體來做比對,由於五號及六號銅模字體過小,年代久遠不易辨識,於是鑄字廠贈送此批銅模供參考。
藏品推薦:
正楷六號銅模
所在位置:存放於庫房未展示
功能用途:
銅模必須配合鑄字機使用,為用來鑄造鉛字的字模,又稱字母。銅模的製作是以銅質的材料,經由雕刻或電鍍的方法,製成凹型文字字模。中文銅模的大小是採用號數制,計分為:初號、二號、五號、七號;一號、四號;三號、六號、八號;三種尺寸系統。
特色:
中文銅模在1830年代起開始發展,在1858年時,以電鍍法所製的銅模最早被廣泛使用,而雕刻銅模是在二次大戰後陸續增加,也較精細。銅模所使用的銅因為具有良好的導電性、導熱性、延展性,並容易與其他的金屬製成合金,而價格也較便宜,所以被廣泛的使用。今日中文電腦字型開發,與銅模造字的發展關係密切。
整理活版資料時,尤其風行廠捐贈之銅模,皆需要完整之各號大小字體來做比對,由於五號及六號銅模字體過小,年代久遠不易辨識,於是鑄字廠贈送此批銅模供參考。
藏品推薦:
「台灣省政府教育廳台灣書店」標誌牌
所在位置:存放於庫房未展示
功能用途:
台灣書店舊有招牌一面,為金屬蝕刻製作,深具歷史性與稀少性,宜優先保存
藏品推薦:
手套
所在位置:存放於庫房未展示
功能用途:
台灣新生報報業南部辦公室印報機器所用之工具
台灣新生報南部辦公室(1949-2003/11/16)所使用之印報器物可反應台灣報業印報廠房的發展變遷。
藏品推薦:
報紙底片
所在位置:存放於庫房未展示
功能用途:
此為台灣新生報底片版面,為曝曬印刷版後供正式印刷的完整大版面底片。
特色:
將底片與預圖版的感光膠面密合,之後進行曝光晒版,可將底片上的圖案或文字轉移至版材上,即可製成PS版
藏品推薦:
報紙底片
所在位置:存放於庫房未展示
功能用途:
本底片版面上分別為台灣新生報之分類廣告
特色:
將底片與預圖版的感光膠面密合,之後進行曝光晒版,可將底片上的圖案或文字轉移至版材上,即可製成PS版
藏品推薦:
新生報工廠標語(使用有機溶劑應注意事項)
所在位置:存放於庫房未展示
功能用途:
使用有機溶劑應注意事項之說明
特色:
置放於印報機器廠房內,表現工廠史
藏品推薦:
新生報工廠標語(第二種有機溶劑)
所在位置:存放於庫房未展示
功能用途:
使用第二有機溶劑之說明事項
特色:
置放於印報機器廠房內,表現工廠史
藏品推薦:
預塗感光版
所在位置:存放於庫房未展示
功能用途:
PS版因可事先製成感光版材,故在生產中可連續大量製作,儲存備用。在使用中具有操作工藝簡便、製版速度快、印刷品質良好、印刷數量大、保存時間長、受溫溼度影響小等優點。本PS版面上皆為台灣新聞報之內容。本件在左下方有大字直寫「A大獎」字樣
特色:
預塗感光版(Presensitized Offset Plates)簡稱PS版。及預先將具有感光性的正型光阻塗佈在特定的版材上,例如鋁、鋅等作為印刷用的平板。在印刷前的製版作業時,將底片與預塗版的感光膠面密合,之後進行曝光曬版,可將底片上的圖案或文字轉移至版材上,即可製成PS版在印刷時將完成製版的印刷版掛在印刷機上,利用油水互斥的原理來印刷,亦即光阻部份屬疏水性,而被顯影出底部基版部分屬親水性。PS版主要由版基和感光性膜層兩部分組成。版基是附著感光性膜層和進行印刷的基礎,一般有金屬基、紙基、聚酯片基、醋酸纖維素片基等。感光膜層是傳遞圖文和吸附油墨的基礎,要由感光性物質(重氮或疊氮化合物)和高分子有機感光物質(感光性聚合物)兩大類。
藏品推薦:
預塗感光版
所在位置:存放於庫房未展示
功能用途:
PS版因可事先製成感光版材,故在生產中可連續大量製作,儲存備用。在使用中具有操作工藝簡便、製版速度快、印刷品質良好、印刷數量大、保存時間長、受溫溼度影響小等優點。本PS版面上皆為台灣新聞報之內容。本件在左上方有大字寫「高雄地區傳播產業研究」字樣。
特色:
預塗感光版(Presensitized Offset Plates)簡稱PS版。即預先將具有感光性的正型光阻塗佈在特定的版材上,例如鋁、鋅等作為印刷用的平板。在印刷前的製版作業時,將底片與預塗版的感光膠面密合,之後進行曝光曬版,可將底片上的圖案或文字轉移至版材上,即可製成PS版在印刷時將完成製版的印刷版掛在印刷機上,利用油水互斥的原理來印刷,亦即光阻部份屬疏水性,而被顯影出底部基版部分屬親水性。PS版主要由版基和感光性膜層兩部分組成。版基是附著感光性膜層和進行印刷的基礎,一般有金屬基、紙基、聚酯片基、醋酸纖維素片基等。感光膜層是傳遞圖文和吸附油墨的基礎,要由感光性物質(重氮或疊氮化合物)和高分子有機感光物質(感光性聚合物)兩大類。
藏品推薦:
預塗感光版
所在位置:存放於庫房未展示
功能用途:
PS版因可事先製成感光版材,故在生產中可連續大量製作,儲存備用。在使用中具有操作工藝簡便、製版速度快、印刷品質良好、印刷數量大、保存時間長、受溫溼度影響小等優點。本PS版面上皆為台灣新聞報之內容。
特色:
預塗感光版(Presensitized Offset Plates)簡稱PS版。即預先將具有感光性的正型光阻塗佈在特定的版材上,例如鋁、鋅等作為印刷用的平板。在印刷前的製版作業時,將底片與預塗版的感光膠面密合,之後進行曝光曬版,可將底片上的圖案或文字轉移至版材上,即可製成PS版在印刷時將完成製版的印刷版掛在印刷機上,利用油水互斥的原理來印刷,亦即光阻部份屬疏水性,而被顯影出底部基版部分屬親水性。PS版主要由版基和感光性膜層兩部分組成。版基是附著感光性膜層和進行印刷的基礎,一般有金屬基、紙基、聚酯片基、醋酸纖維素片基等。感光膜層是傳遞圖文和吸附油墨的基礎,要由感光性物質(重氮或疊氮化合物)和高分子有機感光物質(感光性聚合物)兩大類。
藏品推薦:
政治宣傳心戰品
所在位置:存放於庫房未展示
功能用途:
由榮塑六色凹版印刷機印刷而成,原屬華欣綜合印製公司(屬國民黨黨營事業,現已閉廠)所有,印製電話簿與此政治宣傳品,之後該印刷機於民國69年再轉賣給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塑膠工廠,改印製台鹽、台糖的塑膠袋。
特色:
進行空飄作業所使用的政治宣傳心戰品,上有前總統蔣中正先生與國旗之圖案。
藏品推薦:
樹脂凸版
所在位置:存放於庫房未展示
功能用途:
屬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塑膠工廠所有,可豐富本館印版之種類。優點為不需要製版,文字線條清晰工整,耐刷力強,改版容易,適合純文字刊物印刷及小版印刷。缺點為排版費高(以面積平方吋計算),版面無法美工,不能使用加網、反白等特殊效果,不適合大版面印刷及彩色印刷。
特色:
屬於凸版印刷所用的印版,即文字或圖案的印紋部分高於非印紋部分,墨著於高起的圖文部分,這種以印紋凸出的印版來印刷的方式,叫做凸版印刷
藏品推薦:
照片傳真接收機
所在位置:存放於庫房未展示
功能用途:
包含接收機與發射機,發射機由記者攜帶至國外使用,將照片傳真回國內,報社以接收機接收照片。
特色:
若為彩色照片要傳真3張再照相製版,若為黑白照片則傳真1張。一直使用到民國85年。
藏品推薦:
高硫公司堀井謄寫板
所在位置:存放於庫房未展示
功能用途:
早期少量資料或製作副本印刷用
特色:
民國六十年代以前在台灣事業單位與學校大量使用。謄寫版俗名「鋼板」,製作謄寫原件,俗稱「刻鋼板」。俟六十年代後期中文打字機日漸普及後,進入七十年代後半,中文電腦的普及,除軍中仍有使用外,民眾已多不用。
藏品推薦:
高硫公司英文打字機(Remington)
所在位置:存放於庫房未展示
功能用途:
文件謄打用
特色:
具表徵高雄硫酸錏公司之生產歷史,也是拼組過去廠區規劃的重要參考。該模型同時也是一個時代的化工產業生產的重要研究史料。此模型製作精美,細節清楚,也是表徵一個時代模型工藝的典範。
藏品推薦:
高硫公司英文打字機(Remington)
所在位置:存放於庫房未展示
功能用途:
文件謄打用
特色:
具表徵高雄硫酸錏公司之生產歷史,也是拼組過去廠區規劃的重要參考。該模型同時也是一個時代的化工產業生產的重要研究史料。此模型製作精美,細節清楚,也是表徵一個時代模型工藝的典範。
藏品推薦:
凸版打樣機
所在位置:6F 傳播科技展
功能用途:
凸版印刷品打樣用。
台灣銀行印刷所捐贈,為日本西川鐵工所製作,造型優雅,可作為過往歷史的見證。在活版版面印製前,會先使用平壓式手扳的打樣機進行打樣校稿與確認編排。打樣機的操作方法是先將印版置於版盤上固定,在版面上塗墨,覆以紙張,用手扳壓印即成。
特色:
為日本西川鐵工所製作,造型優雅,優先保存,但滾筒無膠滾。
凸版印刷機拼版台-拼版工具
所在位置:存放於庫房未展示
功能用途:
凸版印刷機排版之工具桌
特色:
附有多種拼版工具與工作椅,亦可佈置展示情境。
藏品推薦:
手搖式鑄字機
所在位置:存放於庫房未展示
功能用途:
手搖鑄字機是早期用於鑄造鉛合金活字的主要機械。其動力是採用手搖操控的方式,驅動鑄型上的銅模與熔鉛的密合澆鑄,而形成鉛字,以供活字版的排印使用。其主要結構分為鉛鍋與鑄型兩個部份。鉛鍋中承載了經由燃煤加熱的熔鉛,鑄型上可配裝各種字母銅模。經手搖動力,同時開啟鑄口、下降活塞,迫使熔鉛注入字模,而鑄出鉛字。
特色:
手搖鑄字機最早是於1838年,由美國人D. Bruce所發明。本機在1930年代日據時期,由朱萬金先生的中南鑄字廠,在創辦初期所使用的機種,係經日本人改良後的型式,多使用於大號數鉛活字鑄造工作上。手搖式鑄字機,因無冷卻系統,也無修切裝置,因此當連續造字後,除須以濕布擦拭散熱外,字尾贅片與字身四側須經由手工修磨。造字程序相較於今日電腦文字鍵盤輸入,幾不可同日而語!
中南為大型專業鑄字廠,由台北市印刷公會的朱萬金創辦,字母的部份是就銅模進行翻修,字子是開始的時候需要很細的手工,台灣開始製造是因為日本製的比台灣製的價格高出十倍以上。歷經多年,工廠亦搬遷過,初期為手搖機,經整理功能尚完整之四台捐贈博物館。 最多的時候鑄字機約有二十台,包括瓦斯為動力的設備,機種多為八光。現為朱吉雄先生負責,廠房約平面五十坪。就該廠房中字架排列相當具規模,同時對於排版材料的準備亦是完全。
藏品推薦:
手搖式鑄字機
所在位置:存放於庫房未展示
功能用途:
手搖鑄字機是早期用於鑄造鉛合金活字的主要機械。其動力是採用手搖操控的方式,驅動鑄型上的銅模與熔鉛的密合澆鑄,而形成鉛字,以供活字版的排印使用。其主要結構分為鉛鍋與鑄型兩個部份。鉛鍋中承載了經由燃煤加熱的熔鉛,鑄型上可配裝各種字母銅模。經手搖動力,同時開啟鑄口、下降活塞,迫使熔鉛注入字模,而鑄出鉛字。
特色:
手搖鑄字機最早是於1838年,由美國人D. Bruce所發明。本機在1930年代日據時期,由朱萬金先生的中南鑄字廠,在創辦初期所使用的機種,係經日本人改良後的型式,多使用於大號數鉛活字鑄造工作上。手搖式鑄字機,因無冷卻系統,也無修切裝置,因此當連續造字後,除須以濕布擦拭散熱外,字尾贅片與字身四側須經由手工修磨。造字程序相較於今日電腦文字鍵盤輸入,幾不可同日而語!
中南為大型專業鑄字廠,由台北市印刷公會的朱萬金創辦,字母的部份是就銅模進行翻修,字子是開始的時候需要很細的手工,台灣開始製造是因為日本製的比台灣製的價格高出十倍以上。歷經多年,工廠亦搬遷過,初期為手搖機,經整理功能尚完整之四台捐贈博物館。 最多的時候鑄字機約有二十台,包括瓦斯為動力的設備,機種多為八光。現為朱吉雄先生負責,廠房約平面五十坪。就該廠房中字架排列相當具規模,同時對於排版材料的準備亦是完全。
藏品推薦:
手搖式鑄字機
所在位置:6F 傳播科技展
功能用途:
手搖鑄字機是早期用於鑄造鉛合金活字的主要機械。其動力是採用手搖操控的方式,驅動鑄型上的銅模與熔鉛的密合澆鑄,而形成鉛字,以供活字版的排印使用。其主要結構分為鉛鍋與鑄型兩個部份。鉛鍋中承載了經由燃煤加熱的熔鉛,鑄型上可配裝各種字母銅模。經手搖動力,同時開啟鑄口、下降活塞,迫使熔鉛注入字模,而鑄出鉛字。
特色:
手搖鑄字機最早是於1838年,由美國人D. Bruce所發明。本機在1930年代日據時期,由朱萬金先生的中南鑄字廠,在創辦初期所使用的機種,係經日本人改良後的型式,多使用於大號數鉛活字鑄造工作上。手搖式鑄字機,因無冷卻系統,也無修切裝置,因此當連續造字後,除須以濕布擦拭散熱外,字尾贅片與字身四側須經由手工修磨。造字程序相較於今日電腦文字鍵盤輸入,幾不可同日而語!
中南為大型專業鑄字廠,由台北市印刷公會的朱萬金創辦,字母的部份是就銅模進行翻修,字子是開始的時候需要很細的手工,台灣開始製造是因為日本製的比台灣製的價格高出十倍以上。歷經多年,工廠亦搬遷過,初期為手搖機,經整理功能尚完整之四台捐贈博物館。 最多的時候鑄字機約有二十台,包括瓦斯為動力的設備,機種多為八光。現為朱吉雄先生負責,廠房約平面五十坪。就該廠房中字架排列相當具規模,同時對於排版材料的準備亦是完全。
手搖鑄字機
所在位置:存放於庫房未展示
功能用途:
手搖鑄字機是早期用於鑄造鉛合金活字的主要機械。其動力是採用手搖操控的方式,驅動鑄型上的銅模與熔鉛的密合澆鑄,而形成鉛字,以供活字版的排印使用。其主要結構分為鉛鍋與鑄型兩個部份。鉛鍋中承載了經由燃煤加熱的熔鉛,鑄型上可配裝各種字母銅模。經手搖動力,同時開啟鑄口、下降活塞,迫使熔鉛注入字模,而鑄出鉛字。
特色:
手搖鑄字機最早是於1838年,由美國人D. Bruce所發明。本機係日本改良後的式樣,經台中永興字母廠第二代經營人曾錦標先生捐贈。該廠在1948年由曾萬得先生所創立,以紅銅電鍍的方式製作銅模為經營特色。手搖式鑄字機,因無冷卻系統,也無修切裝置,因此當連續造字後,除須以濕布擦拭散熱外,字尾贅片與字身四側須經由手工修磨。造字程序相較於今日電腦文字鍵盤輸入,幾不可同日而語!
日據時期,曾萬得先生在報社工作,1948年在台中開設了永興字母廠,以紅銅電鍍的方式製作銅模,係全台僅有的兩家之一。採紅銅電鍍的方法,製造了風行台灣數十年的重要文化工業之母:電鍍銅模。全台僅有的兩家都在台中。 使用日本的沖壓銅模,經電鍍法再行翻製出銅模,提供國內業界使用,這樣的自行開發製作,對於國內業者的生產成本降低不少,但並未得政府政策的支持。活版沒落,第二代經營人曾錦標夫婦於1989年結束銅模製造,轉型鑄造鋁合金字,並將其多年留存之一部手搖機捐贈。
藏品推薦:
鉛字尾鉋床
所在位置:存放於庫房未展示
功能用途:
鉛字尾刨床用於刨平鉛字尾的贅片。手搖鑄字機鑄出的活字,在鑄口處與活字字粒的尾部連有一塊贅片,需用人工去除掉,字粒的四側需要人工磨光,最後將活字的尾端排列於鉋床上刨平,即可使用。
特色:
此鉛字尾鉋床是由風行鑄字廠所捐贈。風行鑄字廠採用傳統手搖機鑄造各種大小的活字輸出,當活字鑄造完成後需將其排成一排,再用刮刀刮掉字尾的鋸齒狀,才能成為完整的活字。此鉛字尾鉋床是由風行鑄字廠所捐贈。風行鑄字廠採用傳統手搖機鑄造各種大小的活字輸出,當活字鑄造完成後需將其排成一排,再用刮刀刮掉字尾的鋸齒狀,才能成為完整的活字。
藏品推薦:
鉛字尾鉋床
所在位置:存放於庫房未展示
功能用途:
鉛字尾刨床用於刨平鉛字尾的贅片。手搖鑄字機鑄出的活字,在鑄口處與活字字粒的尾部連有一塊贅片,需用人工去除掉,字粒的四側需要人工磨光,最後將活字的尾端排列於鉋床上刨平,即可使用。
特色:
此鉛字尾鉋床是由風行鑄字廠所捐贈。風行鑄字廠採用傳統手搖機鑄造各種大小的活字輸出,當活字鑄造完成後需將其排成一排,再用刮刀刮掉字尾的鋸齒狀,才能成為完整的活字。
藏品推薦:
鉛字尾鉋床
所在位置:B1 開放式典藏庫
功能用途:
鉛字尾刨床用於刨平鉛字尾的贅片。手搖鑄字機鑄出的活字,在鑄口處與活字字粒的尾部連有一塊贅片,需用人工去除掉,字粒的四側需要人工磨光,最後將活字的尾端排列於鉋床上刨平,即可使用。
特色:
此鉛字尾鉋床是由風行鑄字廠所捐贈。風行鑄字廠採用傳統手搖機鑄造各種大小的活字輸出,當活字鑄造完成後需將其排成一排,再用刮刀刮掉字尾的鋸齒狀,才能成為完整的活字。此鉛字尾鉋床是由風行鑄字廠所捐贈。風行鑄字廠採用傳統手搖機鑄造各種大小的活字輸出,當活字鑄造完成後需將其排成一排,再用刮刀刮掉字尾的鋸齒狀,才能成為完整的活字。
風行鑄字社創辦人照片
所在位置:存放於庫房未展示
功能用途:
照片的內容是許鴻璋夫婦的合照。許鴻璋為風行鑄字社創辦人,1949年初因為戰亂,遂將風行鑄字事業從廈門播遷來台。風行鑄字社來台時,許鴻璋先生已具有了鑄字技術,自行培養師傅,在風行鑄造社養成後也多能在報社兼職,成就了技術的傳承。
特色:
風行以經營正楷字的鑄字、賣字、檢字等,傳統、美觀與紮實是風行標榜的特色,在1950年代的台灣,曾因此創立其名號。照片中的主人翁,許鴻璋先生於1949年,隨其大批的鑄字銅模來台,許夫人隨後則是過了好幾年才輾轉他地而到臺灣。1999年,大批文物的發現而有此典藏,睹物思情,映照出烽火紅塵中的一段技術史詩。
藏品推薦:
風行鑄字社招牌
所在位置:存放於庫房未展示
功能用途:
風行鑄字社的營業項目是以鑄造、販售正楷鉛活字為主,本物件即為該廠的店招。在1950年代,「風行上海字」的稱號,多所聞名,今若要探究正楷字體的淵源,更非風行鑄字廠莫屬,故此招牌深具意義。
特色:
1949年戰亂中,風行鑄字廠許鴻璋先生決定將廈門的鑄字事業遷到臺灣,重新開業。風行的正楷字是官方所指定採用,當時總統府頒發證書時,即以此活字印刷,認定其為中文傳統正楷字體的延續。其後因技術經營不敵同業競爭,遂於1968年歇業。30多年後,由其家屬提供本館典藏,除反映了一個時代的歷史,招牌材質與樣式亦別具傳統。
藏品推薦:
騎馬釘壓平機
所在位置:存放於庫房未展示
功能用途:
騎馬釘壓平機,為書籍裝訂時提供緊書、壓平書背使用。因原使用工廠多用於騎馬釘書籍裝訂用,故以騎馬釘壓平機為名稱。在機械化取代作業前,皆使用此種手工方式進行裝訂的工作,頗具傳統的價值。
特色:
此騎馬釘壓平機原屬於1949年金鐘先生創立的大地印刷廠所有,接收自日據殖民時代所留下來的設施,為木質的落地型壓榨式緊書用工具。大地是包含了鑄字、檢排、印刷到裝訂一貫化作業的大廠,在各國銅模與活字的保存也很完善。而現在的書籍裝訂皆以自動化流程為主,樣式包含平裝、騎馬裝、膠裝、活頁裝、精裝等,類此手工壓榨緊書的工作,也以自動裝訂機取代,以機械化取代過去的人工作業。
藏品推薦:
精裝書壓背脊機
所在位置:存放於庫房未展示
功能用途:
精裝書壓背脊機為製作精裝書書身所使用的機械。其功用在書背與環襯連線的邊緣處擠壓出一條凸痕,使書脊略略的向外鼓起,其高度通常與書殼紙的厚度相同,以增進書籍的美觀與牢固程度。
特色:
精裝書壓背脊機,採木製結構,為日據殖民時代所留下來的手工裝訂設備。放置於桌上使用,供精裝書敲滾書背背脊的工作時使用。在還未被機械化取代前,都是利用此種壓榨形態,配合手工敲打以形成背脊,以配合精裝需要,極具傳統的意義。現今的裝訂都已有許多機械的應用,但其物理原理依舊,如圓背機即是。
藏品推薦:
平裝書上下夾板
所在位置:存放於庫房未展示
功能用途:
平裝書上下夾板,是用於書籍裝訂時,壓平紙張的輔助手工具。將摺紙、配頁完成的數台紙張堆疊整齊,上下覆蓋此夾板後,運用繩子在夾板上下捆綁,以夾緊紙堆。是屬於在配合壓平機使用前,以手工整平書頁的工具。
特色:
平裝書上下夾板原為1950年代創立的大地印刷廠所屬。常配合著騎馬釘壓平機(T0199904012)使用,先行以此手工具整平書頁。夾板四角刻有缺口,有利扣緊穿梭於四週的繩子捆綁,藉以緊壓書頁。
藏品推薦:
越南文銅模
所在位置:存放於庫房未展示
功能用途:
銅模是顯出大地與眾不同的地方。由於大地一直是以公家出版品、書版為主,早期更一直是新聞局的印刷品承印商。新聞局對外的國際文宣當時是採用了大地的活版排印,因此各國銅模與活字必不可少,至今擁有多國的銅模仍留存,則顯得難得。當時出國很難,並沒有賣別國文字的銅模,大地所擁有的這套越南文字銅模,則是早期陳誠副總統到越南訪問帶回,經交新聞局轉送的。在活字式微的時代裡,這套銅模的經歷,彌覺珍貴。
特色:
銅模的製作是依照下列這五個步驟完成的,
1.排鉛字
2.封蠟(字面不封)
3.放入硫酸銅,用電鍍(陽極氧化處理)
4.字鑲入銅模
5.磨平
銅模正下方的數字是表示字的大小,而且是號數字。
藏品推薦:
中文打字機
所在位置:存放於庫房未展示
年份:1986
功能用途:
使用打字機檢索鉛活字的排版方式,始自1960年代,約自民國50年起,由於打字在符號英數排版的優勢、再版存取便利,配合平版印刷的趨勢,1963年以後打字排版逐漸取代活字排版工作,印刷方式亦由熱式活版進入冷式平版的時代。
特色:
印刷方式改變自民國52年以後,因為打字排版普遍發展,而打字排版必須要用平版印刷,取其速度快成本低,逐漸取代活版的工作,印刷方式亦由熱式凸版進入冷式平版印刷時代。民國55年,國內第一台「華星牌」中文打字機生產,民國66年至76年為中文打字排版全盛時期;民國70年日經公司推出全自動電子中文打字機,改善初期品質較活版差的問題,書籍排版的標題則採用照相打字,字型由日本進口,大小變化可應用自如,中文打字排版雖然廉價卻有不易修正的缺點,於是有記憶儲存功能的電腦排版出現市面後終被取代。
藏品推薦:
銅模櫃
所在位置:存放於庫房未展示
功能用途:
銅模櫃是用來放置銅模的箱型櫃子。銅模櫃由販賣字母的公司向相關製造廠商訂製,櫃子的大小沒有特定的長寬高,在銅模櫃中會分層,各層以細木條作為分格,並依部首筆劃分別放置字母銅模,最下一層的空白實木底板,則是方便於取字模時運用為物品的放置。
特色:
本銅模櫃源自1940年代,因戰亂自廈門轉運來台的風行鑄字社所有,用以置放與保存正楷字銅模使用,具歷史意義。不同號數字母大小,銅模櫃內層數並不是全部相同。銅模櫃的放置,可以單獨放置,但為了節省空間,也會上下疊放。在銅模櫃中置入盒式抽屜,在上面放置著製好的銅模,抽屜前方木板則標明此位置所放的銅模字體,以方便取模鑄字的識別。
藏品推薦:
銅模櫃
所在位置:存放於庫房未展示
功能用途:
銅模櫃是用來放置銅模的箱型櫃子。銅模櫃由販賣字母的公司向相關製造廠商訂製,櫃子的大小沒有特定的長寬高,在銅模櫃中會分層,各層以細木條作為分格,並依部首筆劃分別放置字母銅模,最下一層的空白實木底板,則是方便於取字模時運用為物品的放置。
特色:
本銅模櫃源自1940年代,因戰亂自廈門轉運來台的風行鑄字社所有,用以置放與保存正楷字銅模使用,具歷史意義。不同號數字母大小,銅模櫃內層數並不是全部相同。銅模櫃的放置,可以單獨放置,但為了節省空間,也會上下疊放。在銅模櫃中置入盒式抽屜,在上面放置著製好的銅模,抽屜前方木板則標明此位置所放的銅模字體,以方便取模鑄字的識別。
藏品推薦:
銅模櫃
所在位置:存放於庫房未展示
功能用途:
銅模櫃是用來放置銅模的箱型櫃子。銅模櫃由販賣字母的公司向相關製造廠商訂製,櫃子的大小沒有特定的長寬高,在銅模櫃中會分層,各層以細木條作為分格,並依部首筆劃分別放置字母銅模,最下一層的空白實木底板,則是方便於取字模時運用為物品的放置。
特色:
本銅模櫃源自1940年代,因戰亂自廈門轉運來台的風行鑄字社所有,用以置放與保存正楷字銅模使用,具歷史意義。不同號數字母大小,銅模櫃內層數並不是全部相同。銅模櫃的放置,可以單獨放置,但為了節省空間,也會上下疊放。在銅模櫃中置入盒式抽屜,在上面放置著製好的銅模,抽屜前方木板則標明此位置所放的銅模字體,以方便取模鑄字的識別。
藏品推薦:
銅模櫃
所在位置:存放於庫房未展示
功能用途:
銅模櫃是用來放置銅模的箱型櫃子。銅模櫃由販賣字母的公司向相關製造廠商訂製,櫃子的大小沒有特定的長寬高,在銅模櫃中會分層,各層以細木條作為分格,並依部首筆劃分別放置字母銅模,最下一層的空白實木底板,則是方便於取字模時運用為物品的放置。
特色:
本銅模櫃源自1940年代,因戰亂自廈門轉運來台的風行鑄字社所有,用以置放與保存正楷字銅模使用,具歷史意義。不同號數字母大小,銅模櫃內層數並不是全部相同。銅模櫃的放置,可以單獨放置,但為了節省空間,也會上下疊放。在銅模櫃中置入盒式抽屜,在上面放置著製好的銅模,抽屜前方木板則標明此位置所放的銅模字體,以方便取模鑄字的識別。
藏品推薦:
銅模櫃
所在位置:存放於庫房未展示
功能用途:
銅模櫃是用來放置銅模的箱型櫃子。銅模櫃由販賣字母的公司向相關製造廠商訂製,櫃子的大小沒有特定的長寬高,在銅模櫃中會分層,各層以細木條作為分格,並依部首筆劃分別放置字母銅模,最下一層的空白實木底板,則是方便於取字模時運用為物品的放置。
特色:
本銅模櫃源自1940年代,因戰亂自廈門轉運來台的風行鑄字社所有,用以置放與保存正楷字銅模使用,具歷史意義。不同號數字母大小,銅模櫃內層數並不是全部相同。銅模櫃的放置,可以單獨放置,但為了節省空間,也會上下疊放。在銅模櫃中置入盒式抽屜,在上面放置著製好的銅模,抽屜前方木板則標明此位置所放的銅模字體,以方便取模鑄字的識別。
藏品推薦:
銅模櫃
所在位置:存放於庫房未展示
功能用途:
銅模櫃是用來放置銅模的箱型櫃子。銅模櫃由販賣字母的公司向相關製造廠商訂製,櫃子的大小沒有特定的長寬高,在銅模櫃中會分層,各層以細木條作為分格,並依部首筆劃分別放置字母銅模,最下一層的空白實木底板,則是方便於取字模時運用為物品的放置。
特色:
本銅模櫃源自1940年代,因戰亂自廈門轉運來台的風行鑄字社所有,用以置放與保存正楷字銅模使用,具歷史意義。不同號數字母大小,銅模櫃內層數並不是全部相同。銅模櫃的放置,可以單獨放置,但為了節省空間,也會上下疊放。在銅模櫃中置入盒式抽屜,在上面放置著製好的銅模,抽屜前方木板則標明此位置所放的銅模字體,以方便取模鑄字的識別。
藏品推薦:
銅模櫃
所在位置:存放於庫房未展示
功能用途:
銅模櫃是用來放置銅模的箱型櫃子。銅模櫃由販賣字母的公司向相關製造廠商訂製,櫃子的大小沒有特定的長寬高,在銅模櫃中會分層,各層以細木條作為分格,並依部首筆劃分別放置字母銅模,最下一層的空白實木底板,則是方便於取字模時運用為物品的放置。
特色:
本銅模櫃源自1940年代,因戰亂自廈門轉運來台的風行鑄字社所有,用以置放與保存正楷字銅模使用,具歷史意義。不同號數字母大小,銅模櫃內層數並不是全部相同。銅模櫃的放置,可以單獨放置,但為了節省空間,也會上下疊放。在銅模櫃中置入盒式抽屜,在上面放置著製好的銅模,抽屜前方木板則標明此位置所放的銅模字體,以方便取模鑄字的識別。
藏品推薦:
銅模櫃
所在位置:存放於庫房未展示
功能用途:
銅模櫃是用來放置銅模的箱型櫃子。銅模櫃由販賣字母的公司向相關製造廠商訂製,櫃子的大小沒有特定的長寬高,在銅模櫃中會分層,各層以細木條作為分格,並依部首筆劃分別放置字母銅模,最下一層的空白實木底板,則是方便於取字模時運用為物品的放置。
特色:
本銅模櫃源自1940年代,因戰亂自廈門轉運來台的風行鑄字社所有,用以置放與保存正楷字銅模使用,具歷史意義。不同號數字母大小,銅模櫃內層數並不是全部相同。銅模櫃的放置,可以單獨放置,但為了節省空間,也會上下疊放。在銅模櫃中置入盒式抽屜,在上面放置著製好的銅模,抽屜前方木板則標明此位置所放的銅模字體,以方便取模鑄字的識別。
藏品推薦:
正楷五號銅模
所在位置:存放於庫房未展示
功能用途:
銅模必須配合鑄字機使用,為用來鑄造鉛字的字模,又稱字母。銅模的製作是以銅質的材料,經由雕刻或電鍍的方法,製成凹型文字字模。中文銅模的大小是採用號數制,計分為:初號、二號、五號、七號;一號、四號;三號、六號、八號;三種尺寸系統。
特色:
中文銅模在1830年代起開始發展,在1858年時,以電鍍法所製的銅模最早被廣泛使用,而雕刻銅模是在二次大戰後陸續增加,也較精細。銅模所使用的銅因為具有良好的導電性、導熱性、延展性,並容易與其他的金屬製成合金,而價格也較便宜,所以被廣泛的使用。此批銅模是採電鍍法製作,由風行鑄字廠所捐贈,側面凹孔裡刻有「風行」兩字,以其傳承正楷上海字的淵源,別具歷史意義。若與今日中文電腦字型開發歷程相較,此批銅模承先啟後之角色,忽焉浮現。
風行一直採用傳統手搖機鑄造各種大小的活字輸出,這種活字鑄出落於字盤內後,需再用人工磨刨,才能成為完整的活字,極盛時期,風行廠內有二人專責此刨字的工作。
藏品推薦:
正楷六號銅模
所在位置:存放於庫房未展示
功能用途:
銅模必須配合鑄字機使用,為用來鑄造鉛字的字模,又稱字母。銅模的製作是以銅質的材料,經由雕刻或電鍍的方法,製成凹型文字字模。中文銅模的大小是採用號數制,計分為:初號、二號、五號、七號;一號、四號;三號、六號、八號;三種尺寸系統。
特色:
中文銅模在1830年代起開始發展,在1858年時,以電鍍法所製的銅模最早被廣泛使用,而雕刻銅模是在二次大戰後陸續增加,也較精細。銅模所使用的銅因為具有良好的導電性、導熱性、延展性,並容易與其他的金屬製成合金,而價格也較便宜,所以被廣泛的使用。此批銅模是採電鍍法製作,由風行鑄字廠所捐贈,側面凹孔裡刻有「風行」兩字,以其傳承正楷上海字的淵源,別具歷史意義。若與今日中文電腦字型開發歷程相較,此批銅模承先啟後之角色,忽焉浮現。
風行一直採用傳統手搖機鑄造各種大小的活字輸出,這種活字鑄出落於字盤內後,需再用人工磨刨,才能成為完整的活字,極盛時期,風行廠內有二人專責此刨字的工作。
藏品推薦:
水平式大型照相製版機
所在位置:存放於庫房未展示
年份:1970
功能用途:
製版照相(Photograhy for Graphic Arts)為因應製版而進行照相之機具,透過製版照相機將等待印刷的完稿攝製成底片之後,才能進行製版與印刷。
特色:
製版照相機可分為水平式及直立式,構造概分三部分:一為原稿架或透明底片架;二為鏡頭板,亦即相機前部;通常包括檢影版、底片架及網屏架或稱真空吸片器,此外尚有附件如燈光、計時器等,操作自動化,按鈕即可。
電動照相打字機
所在位置:存放於庫房未展示
年份:1980
功能用途:
屬於森澤公司產品,型號MC60-MORISAWA
特色:
印刷方式改變自民國52年以後,因為打字排版普遍發展,而打字排版必須要用平版印刷,取其速度快成本低,逐漸取代活版的工作,印刷方式亦由熱式凸版進入冷式平版印刷時代。民國55年,國內第一台「華星牌」中文打字機生產,民國66年至76年為中文打字排版全盛時期;民國70年日經公司推出全自動電子中文打字機,改善初期品質較活版差的問題,書籍排版的標題則採用照相打字,字型由日本進口,大小變化可應用自如,中文打字排版雖然廉價卻有不易修正的缺點,於是有記憶儲存功能的電腦排版出現市面後終被取代。
藏品推薦:
直立式照相製版機
所在位置:存放於庫房未展示
年份:1981
功能用途:
製版照相乃專為印刷製版需要而作之照相,所需照相機又稱為複照儀。因其體積大,笨重但穩固,鏡頭速度慢,分解力高,涵蓋底片大、焦距長,所用感光片之感度較低、反差大、精度要求高被照物體多屬平面、距離較近、原稿位置可以移動。
特色:
製版照相機可分為水平式及直立式,構造概分三部分:一為原稿架或透明底片架;二為鏡頭板,亦即相機前部;三為相機後部,通常包括檢影版、底片架及網屏架或稱真空吸片器,此外尚有附件如燈光、計時器等,操作自動化,按鈕即可。
藏品推薦:
製版沖印機
所在位置:存放於庫房未展示
年份:1981
功能用途:
製版照相乃專為印刷製版需要而作之照相,所需照相機又稱為複照儀。因其體積大,笨重但穩固,鏡頭速度慢,分解力高,涵蓋底片大、焦距長,所用感光片之感度較低、反差大、精度要求高被照物體多屬平面、距離較近、原稿位置可以移動。
特色:
製版照相機可分為水平式及直立式,構造概分三部分:一為原稿架或透明底片架;二為鏡頭板,亦即相機前部;三為相機後部,通常包括檢影版、底片架及網屏架或稱真空吸片器,此外尚有附件如燈光、計時器等,操作自動化,按鈕即可。
藏品推薦:
製版沖印機
所在位置:存放於庫房未展示
年份:1981
功能用途:
製版照相乃專為印刷製版需要而作之照相,所需照相機又稱為複照儀。因其體積大,笨重但穩固,鏡頭速度慢,分解力高,涵蓋底片大、焦距長,所用感光片之感度較低、反差大、精度要求高被照物體多屬平面、距離較近、原稿位置可以移動。
特色:
製版照相機可分為水平式及直立式,構造概分三部分:一為原稿架或透明底片架;二為鏡頭板,亦即相機前部;三為相機後部,通常包括檢影版、底片架及網屏架或稱真空吸片器,此外尚有附件如燈光、計時器等,操作自動化,按鈕即可。
藏品推薦:
自動鑄字機
所在位置:B1 開放式典藏庫
年份:1950
功能用途:
自動鑄字機是用於鑄造鉛合金活字的主要機械。其利用電力或是瓦斯作為機器的動力,驅動鑄型上的銅模與熔鉛的密合澆鑄,在凝固後即形成鉛字,以供活字版的排印使用。其主要結構分為鉛鍋與鑄型兩個部份。鉛鍋中承載了經由燃煤加熱的熔鉛,鑄型上可配裝各種字母銅模。除了有活字的鑄字機種外,另外還有行條、空鉛、標題字、專字等不同的機種。
特色:
在1888年亨立希.巴斯將手搖鑄字機改為自動鑄字機。本機在1998年由普文鑄字廠陳嘉忠先生所捐贈。「普文」由黃生先生成立於1937年,當時是由手搖鑄字機開始鑄字事業。自動鑄字機鑄出鉛字後,利用動力將字粒送至平台上,進行修削的工作,即完成活字鑄造流程。其鑄字速度,每一分鐘大約可以鑄造出120-150個鉛字左右,但數量需要依鑄造字體大小而定。造字程序相較於今日電腦文字鍵盤輸入取字,是一強烈對比。
普文成立的源流是在1937年前,陳嘉忠、黃生伯父追隨日日新報社廠長大橋富士太郎學做臘模,大橋富士太郎一直到過世,都與普文有密切往來,1937年,黃生才以一部手搖機開始自行生產鉛活字。1953年後,普文購入林榮社鑄字機,1955年後則陸續購入八光機七台。其後才經由陳先生的父親~陳塗牆先生接手經營。1998年,普文活字的鑄造終於比不上電腦排版的便利,作為第二代的經營人,面對歇業抉擇時,終必對前人所遺留的資材善加處理,捐給了博物館,繼續發揮其價值。
電動照相打字機
所在位置:存放於庫房未展示
年份:1980
功能用途:
日製優美公司(RYOBI LIMITED)產品
特色:
具電腦排版功能,可直接修正錯字後再輸出,相當方便,可說是電腦產品的前身。
藏品推薦:
電動照相打字機
所在位置:存放於庫房未展示
年份:1980
功能用途:
日製優美公司(RYOBI LIMITED)產品
特色:
一般照相打字功能,輸出底片。
藏品推薦:
打樣機
所在位置:B1 開放式典藏庫
功能用途:
明山印刷所於光復後改為日系產品經營,業務量大必須自行鑄字,然後排成日式活字印版,雖然初期印製品並未留下,但這一台打樣機仍可作為其過往歷史的見證。
特色:
一般簡單的活版版面,大都使用平壓式手扳的打樣機。壓印方法是先根據原稿對照版面,取置於打樣機版盤上,然後在版面上塗墨,覆以紙張,用手扳壓兩三次即成。
裁紙機
所在位置:存放於庫房未展示
功能用途:
裁紙刀為紙張裁切或印刷品尺寸修整之工具。本裁紙刀為手動操作的設施,以手工方式,一手固定紙張另一手則操控裁刀。
特色:
印刷後的印紙,一般分為四開、對開與全張等數種。裁紙機用於將大張印紙裁成小張印紙的手續,叫做開紙。印出的印紙因印機種類、製版版式及性能等的不同而有差異,因此印紙裁切的方式很多,不但須注意切口的正確性,同時要了解印紙頁次折疊的順序,留意裁切,才能避免開錯。
藏品推薦:
壓紙模機
所在位置:存放於庫房未展示
功能用途:
壓紙模機是在組版完成後,為了紙型製作成型所使用的機器。成型的方法有平壓式成型及圓壓式成型兩種,平壓式成型比圓壓式成型費時,但複製精度較為優良。本機即屬平壓式成型法,類同壓榨機的原理。而製作紙型是由於為了大量快速印刷及適應特殊印材等,在紙型鉛版法的部份,可分為毛刷扣打式的溼式紙型,與報社使用的乾式紙型。
特色:
此壓紙模機原屬於1936年創立於嘉義的明山印刷所擁有。我國紙型始於光緒中葉,當時日本人在上海開設修文印書局,專事鉛印工作,其印版多以紙型澆製。明山印刷所也曾投資電動紙型機,就是為了這樣的工作需要,將活字排版後製成紙型,以供運送日本澆鑄鉛版,是屬於早期複製印刷版的工作方法。現今的電腦技術,已化實體而為虛擬的資訊儲存,隨時能提供複製的需要,舉手可得。
藏品推薦:
中文打字機
所在位置:存放於庫房未展示
功能用途:
動力缺乏的時代裡,印刷機是用腳踏的,包括鑄字、檢字、排版、紙型、鑄鉛版、印刷、裝訂,幾乎是早期明山一貫化的工作。教育普及後,各項印刷業務皆相當的忙碌及趕時間。工人下班了仍要自行趕工,例如在裝訂時要自己工作,這種早期裝訂加工的刀模,更是少不了的工具。
特色:
大滾筒,有色帶,不需沾墨水即能印出文字。
藏品推薦:
軋型刀模
所在位置:存放於庫房未展示
功能用途:
早期裝訂加工的刀模工具。利用不同造型的軋型刀模,採用沖壓法可以切割出所要求的印刷品形狀。為製作印刷吊牌或截角常使用的工具。
特色:
一般的切紙機只能切直線,若要挖空或呈現圓弧及曲線等就需要額外製作刀模。刀模裝置利用衝壓的力量,透過切刀將紙品切開。
藏品推薦:
軋型刀模
所在位置:存放於庫房未展示
功能用途:
早期裝訂加工的刀模工具。利用不同造型的軋型刀模,採用沖壓法可以切割出所要求的印刷品形狀。為製作印刷吊牌或截角常使用的工具。
特色:
一般的切紙機只能切直線,若要挖空或呈現圓弧及曲線等就需要額外製作刀模。刀模裝置利用衝壓的力量,透過切刀將紙品切開。
藏品推薦:
軋型刀模
所在位置:存放於庫房未展示
功能用途:
早期裝訂加工的刀模工具。利用不同造型的軋型刀模,採用沖壓法可以切割出所要求的印刷品形狀。為製作印刷吊牌或截角常使用的工具。
特色:
一般的切紙機只能切直線,若要挖空或呈現圓弧及曲線等就需要額外製作刀模。刀模裝置利用衝壓的力量,透過切刀將紙品切開。
藏品推薦:
軋型刀模
所在位置:存放於庫房未展示
功能用途:
早期裝訂加工的刀模工具。利用不同造型的軋型刀模,採用沖壓法可以切割出所要求的印刷品形狀。為製作印刷吊牌或截角常使用的工具。
特色:
一般的切紙機只能切直線,若要挖空或呈現圓弧及曲線等就需要額外製作刀模。刀模裝置利用衝壓的力量,透過切刀將紙品切開。
藏品推薦:
軋型刀模
所在位置:存放於庫房未展示
功能用途:
早期裝訂加工的刀模工具。利用不同造型的軋型刀模,採用沖壓法可以切割出所要求的印刷品形狀。為製作印刷吊牌或截角常使用的工具。
特色:
一般的切紙機只能切直線,若要挖空或呈現圓弧及曲線等就需要額外製作刀模。刀模裝置利用衝壓的力量,透過切刀將紙品切開。
藏品推薦:
裁紙機
所在位置:開放式典藏庫展示中
年份:約1950年
功能用途:
書籍裝訂完成後裁邊
特色:
裁紙機的原形未經修改
於近期剛退役
目前館藏有一台相同裁紙機但上方加壓調整改為馬達式
藏品推薦:
銅模櫃
所在位置:開放式典藏庫展示中
功能用途:
銅模櫃是用來放置銅模的箱型櫃子。銅模櫃由販賣字母的公司向相關製造廠商訂製,櫃子的大小沒有特定的長寬高,在銅模櫃中會分層,各層以細木條作為分格,並依部首筆劃分別放置字母銅模,最下一層的空白實木底板,則是方便於取字模時運用為物品的放置。
特色:
本銅模櫃源自1940年代,因戰亂自廈門轉運來台的風行鑄字社所有,用以置放與保存正楷字銅模使用,具歷史意義。不同號數字母大小,銅模櫃內層數並不是全部相同。銅模櫃的放置,可以單獨放置,但為了節省空間,也會上下疊放。在銅模櫃中置入盒式抽屜,在上面放置著製好的銅模,抽屜前方木板則標明此位置所放的銅模字體,以方便取模鑄字的識別。
藏品推薦:
全張立式烤版機
所在位置:開放式典藏庫展示中
功能用途:
專供在金屬版上流布感光液並予烤乾使版上附著一層感光膜的設備。將感光膜平均分佈在鋅版上塗佈感光用。
特色:
金屬平板磨好後,利用離心力的原理,旋轉時,讓感光劑控制快慢,在板上形成薄膜感光,旋轉的速度決定塗布膜層的厚度。原件共分為旋轉盤、加熱器、計時器、動力馬達。
藏品推薦:
手工切鉛字機
所在位置:1樓館史展展示中
功能用途:
框邊修切機,印刷時需要修正鉛字時所用,可切框邊、斜邊,以45度角為主,又稱欄切機。
特色:
此修切機功能,是進行排版工作時,當遇到罕見的字體,而在採購不及或是鑄字場也無此罕見字,即依此字的部首筆劃,另取不同的各自部位,以此機來作裁字工作。當然以此方式所造出的字,無法像一般鑄造出來的單字那麼美觀。
藏品推薦:
桌上型平版印刷機
所在位置:開放式典藏庫展示中
功能用途:
簡易型製版,有一平台,利用感光或腐蝕的不同原理,製成印刷版。
特色:
以感光紙張,置於平台,利用特殊感光粉末,製成版。
藏品推薦:
電視周刊442期
所在位置:6樓台灣工業史蹟館展示中
年份:1971.3.29
功能用途:
民眾閱讀
特色:
電視開播初期的電視週刊,記載電視時間表、電視節目、電視明星、節目特稿等。
(封面:楊麗花)
藏品推薦:
廣播收音機執照
所在位置:6樓台灣工業史蹟館展示中
年份:1964
功能用途:
取得此執照以持有收音機收聽廣播
特色:
"正面「交通部印」「管(統)字No 182858」印章「全費30.00」背面「持有人陳清吉 裝機地點七股鄉頂潭村13號 收音機廠牌 華音牌 程式 電子管10支交流中短波機 有效日期民國53.5.1至民國54.4.30」交通部於四十年訂頒「廣播無線電收音機登記規則」,規定使用者應向電信局申請登記,並領有執照,電信局得隨時派員檢查。行政院於三十九年訂定的「台灣廣播無線電收音機收費暫行規則」規定,每季應繳台幣十元,後改為每年繳交新台幣三十元。 四十四年再藉由「動員時期無線廣播收音機管制辦法」,達成「機必歸戶,戶必有照」的目的,並且明文規定凡是收聽匪俄廣播者,得依懲治叛亂條例規定予以處罰,亦同時鼓勵檢舉「收聽匪俄廣播者」的行為。(參考 程宗明 台灣戰後廣播工業的控制與依附研究 (1947-1961)—抑制需求面與管制生產面的收音機產業)
"
藏品推薦:
民國57年大同冰箱廣告單
所在位置:6樓台灣工業史蹟館展示中
年份:1968
功能用途:
行銷大同公司冰箱用
特色:
所行銷的產品是1968年大同電冰箱 包括TR-170A型 TR-197A型 TR-200TD型 TR-350T型 強調無霜冰箱 呈現1960年代台灣民間使用的冰箱多為400公升以下的小冰箱
藏品推薦:
電視周刊544期
所在位置:6樓台灣工業史蹟館展示中
年份:1973.3.12
功能用途:
民眾閱讀
特色:
電視開播初期的電視週刊 記載電視時間表 電視節目 電視明星 節目特稿等
(封面:崔苔寈)
藏品推薦:
石版(一)
所在位置:1樓館史展展示中
功能用途:
印製愛國獎券所用的版材,在石材上製成印版,為平版印刷技術。平版印刷其版面的印紋與非印紋部分無明顯的高低差別,而是利用水與油墨互相排斥的原理,印紋部分具有吸收油墨排斥水分的特性,而非印紋部分卻有吸收水分排斥油墨的性質,只要在版面上交替塗抹水和油墨,就可印刷。
特色:
為大理石材質,上刻有愛國獎券之圖樣,為1950年代最重要的印刷文物之一,宜先保存。可表彰愛國獎券不同製版技術的演進。
藏品推薦:
中國強球鞋
所在位置:4樓衣技織長展示中
年份:1970
功能用途:
球鞋
特色:
此文物是經濟部在民國100年有辦理一個「建國百年 經建特展」在臺灣北中南東展出:
100/07/23(六)~07/29(五):高雄巨蛋 高雄市左營區博愛二路757號
100/08/20(六)~08/26(五):台中世貿展覽館 台中市西屯區天保街60號
100/09/03(六)~09/09(五):花蓮縣立體育館 花蓮市達固湖灣大路23號
100/09/24(六)~10/02(日):台北花博爭豔館 台北市中山區玉門街1號
展完後有些具有歷史價值的展示物件欲捐贈給本館典藏。
創立於1967年的老品牌,中國強的帆布鞋並非台灣發明,而是來自美國的代工經驗,其實發明帆布鞋的是美國人,其中以Converse All Star為最大廠商,後來因為意識形態無法來台灣銷售(因為Converse的Logo就是星星,被當時蔣氏王朝認為與大陸"五星旗"有關而不准進口),所以給了台灣製鞋商一段喘息的黃金時期。(不覺得Converse的帆布鞋與30年前的中國強一模一樣嗎?)此文物見證了臺灣地區鞋產業的發展,值得蒐藏。
藏品推薦:
鈴木機車
所在位置:4樓衣技織長展示中
功能用途:
二行程國民車
特色:
後側座位可載貨
藏品推薦:
大同電鍋
所在位置:4樓衣技織長展示中
年份:1960
功能用途:
電器用品
特色:
此文物是經濟部在民國100年有辦理一個「建國百年 經建特展」在臺灣北中南東展出:
100/07/23(六)~07/29(五):高雄巨蛋 高雄市左營區博愛二路757號
100/08/20(六)~08/26(五):台中世貿展覽館 台中市西屯區天保街60號
100/09/03(六)~09/09(五):花蓮縣立體育館 花蓮市達固湖灣大路23號
100/09/24(六)~10/02(日):台北花博爭豔館 台北市中山區玉門街1號
展完後有些具有歷史價值的展示物件欲捐贈給本館典藏。
此「大同電鍋」是大同股份有限公司於1960年發表的產品,因堅固耐用,受到社會大眾的歡迎,這家公司1918年成立於台北市,公司營運近百年。 此文物見證了臺灣地區家電機械產業的發展,值得蒐藏。
藏品推薦:
鋅版
所在位置:4樓多寶格展示中
功能用途:
印製愛國獎券所用的版材,為平版印刷技術。用作製作平面版或平凹版的版材,在鋅材上製成印版。平版印刷其版面的印紋與非印紋部分無明顯的高低差別,而是利用水與油墨互相排斥的原理,印紋部分具有吸收油墨排斥水分的特性,而非印紋部分卻有吸收水分排斥油墨的性質,只要在版面上交替塗抹水和油墨,就可印刷。
特色:
上刻有愛國獎券之圖樣。可表彰愛國獎券不同製版技術的演進。
藏品推薦:
愛國獎券石版印刷母版
所在位置:4樓多寶格展示中
年份:1960左右
功能用途:
此塊石版為印製第378期愛國獎卷其中一部分的文字及圖樣母版,製作者在先繪製原稿後以照相製版方式轉印到此塊石版,所以此塊石版屬於正向文字,而非正式印刷要用的反向文字,要印製時再依所需擷取製作分色版.
特色:
屬不常見的正向文字石版,據吳祖銘老師判斷應為製作正式印刷前的母版.
藏品推薦:
underwood 310 攜帶型英文打字機
所在位置:4樓多寶格展示中
年份:1970
特色:
「IBM英文打字機」是1960年代後期的產品,「underwood 315 英文打字機」是1970年代初期產品,「JVC NIVICO 手提式盤帶錄放音機」是1960年代末期產品。
underwood 315 攜帶型英文打字機 是一個重量極輕的手動打字機,為了將重量減輕,該公司將打字機外殼以塑膠來替代,塑膠外殼可能是ABS材質,既堅固又耐衝撞且耐候性極佳!此underwood 315 打字機是西班牙製造,與當時在世界上流行的另一台Olivetti Valentine 打字機在1970年代同時知名。
藏品推薦:
手搖式鑄字機
所在位置:6樓傳播科技展展示中
功能用途:
手搖鑄字機是早期用於鑄造鉛合金活字的主要機械。其動力是採用手搖操控的方式,驅動鑄型上的銅模與熔鉛的密合澆鑄,而形成鉛字,以供活字版的排印使用。其主要結構分為鉛鍋與鑄型兩個部份。鉛鍋中承載了經由燃煤加熱的熔鉛,鑄型上可配裝各種字母銅模。經手搖動力,同時開啟鑄口、下降活塞,迫使熔鉛注入字模,而鑄出鉛字。
特色:
手搖鑄字機最早是於1838年,由美國人D. Bruce所發明。本機在1930年代日據時期,由朱萬金先生的中南鑄字廠,在創辦初期所使用的機種,係經日本人改良後的型式,多使用於大號數鉛活字鑄造工作上。手搖式鑄字機,因無冷卻系統,也無修切裝置,因此當連續造字後,除須以濕布擦拭散熱外,字尾贅片與字身四側須經由手工修磨。造字程序相較於今日電腦文字鍵盤輸入,幾不可同日而語!
中南為大型專業鑄字廠,由台北市印刷公會的朱萬金創辦,字母的部份是就銅模進行翻修,字子是開始的時候需要很細的手工,台灣開始製造是因為日本製的比台灣製的價格高出十倍以上。歷經多年,工廠亦搬遷過,初期為手搖機,經整理功能尚完整之四台捐贈博物館。 最多的時候鑄字機約有二十台,包括瓦斯為動力的設備,機種多為八光。現為朱吉雄先生負責,廠房約平面五十坪。就該廠房中字架排列相當具規模,同時對於排版材料的準備亦是完全。
藏品推薦:
凸版打樣機
所在位置:6樓傳播科技展展示中
功能用途:
凸版印刷品打樣用。
台灣銀行印刷所捐贈,為日本西川鐵工所製作,造型優雅,可作為過往歷史的見證。在活版版面印製前,會先使用平壓式手扳的打樣機進行打樣校稿與確認編排。打樣機的操作方法是先將印版置於版盤上固定,在版面上塗墨,覆以紙張,用手扳壓印即成。
特色:
為日本西川鐵工所製作,造型優雅,優先保存,但滾筒無膠滾。
藏品推薦:
中文打字機
所在位置:6樓傳播科技展展示中
特色:
因為打字排版普遍發展,而打字排版必須要用平版印刷,取其速度快成本低,逐漸取代活版的工作,印刷方式亦由熱式凸版進入冷式平版印刷時代。民國55年,國內第一台「華星牌」中文打字機生產,民國66年至76年為中文打字排版全盛時期;民國70年日經公司推出全自動電子中文打字機,改善初期品質較活版差的問題,書籍排版的標題則採用照相打字,字型由日本進口,大小變化可應用自如,中文打字排版雖然廉價卻有不易修正的缺點,於是有記憶儲存功能的電腦排版出現市面後終被取代。此台中文打字機為日經公司於民國69年11月生產的手動中文打字機,目前館內蒐藏的皆為民國70年以後的電動中文打字機,因此評估有其蒐藏的重要性。
藏品推薦:
正楷五號銅模
所在位置:存放於庫房未展示
功能用途:
銅模必須配合鑄字機使用,為用來鑄造鉛字的字模,又稱字母。銅模的製作是以銅質的材料,經由雕刻或電鍍的方法,製成凹型文字字模。中文銅模的大小是採用號數制,計分為:初號、二號、五號、七號;一號、四號;三號、六號、八號;三種尺寸系統。
特色:
中文銅模在1830年代起開始發展,在1858年時,以電鍍法所製的銅模最早被廣泛使用,而雕刻銅模是在二次大戰後陸續增加,也較精細。銅模所使用的銅因為具有良好的導電性、導熱性、延展性,並容易與其他的金屬製成合金,而價格也較便宜,所以被廣泛的使用。此批銅模是採電鍍法製作,由風行鑄字廠所捐贈,側面凹孔裡刻有「風行」兩字,以其傳承正楷上海字的淵源,別具歷史意義。若與今日中文電腦字型開發歷程相較,此批銅模承先啟後之角色,忽焉浮現。
風行一直採用傳統手搖機鑄造各種大小的活字輸出,這種活字鑄出落於字盤內後,需再用人工磨刨,才能成為完整的活字,極盛時期,風行廠內有二人專責此刨字的工作。
藏品推薦:
正楷六號銅模
所在位置:存放於庫房未展示
功能用途:
銅模必須配合鑄字機使用,為用來鑄造鉛字的字模,又稱字母。銅模的製作是以銅質的材料,經由雕刻或電鍍的方法,製成凹型文字字模。中文銅模的大小是採用號數制,計分為:初號、二號、五號、七號;一號、四號;三號、六號、八號;三種尺寸系統。
特色:
中文銅模在1830年代起開始發展,在1858年時,以電鍍法所製的銅模最早被廣泛使用,而雕刻銅模是在二次大戰後陸續增加,也較精細。銅模所使用的銅因為具有良好的導電性、導熱性、延展性,並容易與其他的金屬製成合金,而價格也較便宜,所以被廣泛的使用。此批銅模是採電鍍法製作,由風行鑄字廠所捐贈,側面凹孔裡刻有「風行」兩字,以其傳承正楷上海字的淵源,別具歷史意義。若與今日中文電腦字型開發歷程相較,此批銅模承先啟後之角色,忽焉浮現。
風行一直採用傳統手搖機鑄造各種大小的活字輸出,這種活字鑄出落於字盤內後,需再用人工磨刨,才能成為完整的活字,極盛時期,風行廠內有二人專責此刨字的工作。
藏品推薦:
水平式大型照相製版機
所在位置:存放於庫房未展示
年份:1970
功能用途:
製版照相(Photograhy for Graphic Arts)為因應製版而進行照相之機具,透過製版照相機將等待印刷的完稿攝製成底片之後,才能進行製版與印刷。
特色:
製版照相機可分為水平式及直立式,構造概分三部分:一為原稿架或透明底片架;二為鏡頭板,亦即相機前部;通常包括檢影版、底片架及網屏架或稱真空吸片器,此外尚有附件如燈光、計時器等,操作自動化,按鈕即可。
藏品推薦:
排版房設備
所在位置:6樓傳播科技展展示中
功能用途:
排版房設備中包含的工具較為瑣碎,一般有金屬檢字手盤、木質貯字盒、配合補字作業的貯字架、木質排版桌、金屬排版盤、木質八開存版盤,用於存放排好印版,可重疊推放,以及擺置鉛線的鉛線盤。
特色:
逢源的排版房精巧紮實,整廠捐贈後加以復原,可窺得組版全貌。擔任組版工作者,不但要能辨認各種空鉛材料與字粒大小的的配合,同時要有運用換算的能力,使版面整齊美觀,是活版印刷過程中最重要的一環。所包括的工具較為瑣碎,有 1.檢字手盤:金屬 2.貯字盒:木質 3.貯字架:配合補字作業 4.排版桌:木質 5.排版盤:金屬鐵盤,有4開8開尺寸 6.存版盤:木質為主,存放排好印版,八開,可重疊堆放 7.鉛線盤:擺置鉛線木條用 8.空鉛箱:木質 9.鉛線切刀:裁切鉛線為定長用,又稱欄切機 10.行條切刀:裁切厚鉛條及木條 11.框邊修切機:可切框邊、斜邊,以45 o為主,又稱罫切機12.打樣機:手搖式 13.倍數尺:以金屬、塑膠或木片製者,刻度各種號數或點數的倍數用尺 14.鑷子:夾取活字用。
藏品推薦:
電動照相打字機
所在位置:存放於庫房未展示
年份:1980
功能用途:
屬於森澤公司產品,型號MC60-MORISAWA
特色:
印刷方式改變自民國52年以後,因為打字排版普遍發展,而打字排版必須要用平版印刷,取其速度快成本低,逐漸取代活版的工作,印刷方式亦由熱式凸版進入冷式平版印刷時代。民國55年,國內第一台「華星牌」中文打字機生產,民國66年至76年為中文打字排版全盛時期;民國70年日經公司推出全自動電子中文打字機,改善初期品質較活版差的問題,書籍排版的標題則採用照相打字,字型由日本進口,大小變化可應用自如,中文打字排版雖然廉價卻有不易修正的缺點,於是有記憶儲存功能的電腦排版出現市面後終被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