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館即時人數:非擁擠

使用方式:掃描語音導覽QR Code即可收聽

正在收聽:

希望.未來莫拉克風災紀念廳 小林村滅村始末

希望.未來莫拉克風災紀念廳-小林村滅村始末
0:00 1:00

您好,歡迎您參觀莫拉克風災重建展示館。

莫拉克風災,又稱為八八風災,是2009年8月8日重創台灣中南部及東南部的一起嚴重水災。是台灣自1959年八七水災以來最嚴重的水患,期間臺灣多處發生淹水、山崩與土石流的狀況。其中以位於高雄縣甲仙鄉小林村滅村事件最為嚴重。

2009年8月9日清晨,小林村東北側的獻肚山因不堪豪大雨發生大規模走山,深達數十公尺的深層崩塌,掩埋小林村北側聚落,同時大量土石流入旗山溪,造成河道阻塞形成堰塞湖。一小時後堰塞湖天然壩潰決,洪水夾帶大量泥流掩埋小林村南側聚落。影響範圍約350公頃,造成462人死亡。

在展廳入口處您會看見一支標示台21線的路牌,上面225公里的位置正是位於小林村,當時風災過後已經消失,現在大家在展場看到的路牌是公路局特地為本展複製的。

正在收聽:

希望.未來莫拉克風災紀念廳 漂流木

希望.未來莫拉克風災紀念廳-漂流木
0:00 1:00

莫拉克風災造成眾多林地崩塌,大批樹木被連根拔起,隨著土石沖往下游,堆積於水庫、河岸、海岸、農田等處。妨礙水庫取水、阻塞道路橋梁、癱瘓海灣、港口、碼頭,造成漁業設施損壞,漁船受困港中無法出海作業,在您正前方的照片是屏東的鹽埔漁港,咖啡色的海面即為漂流木分布範圍,不僅漁船無法出海工作,停泊在港口的漁船也被打壞。右側照片拍攝地點在高雄市旗山地區,旗尾五龍山鳳山寺附近的三百多公頃農田在風災過後堆滿了從旗山溪上游沖刷下來的漂流木,若把最右側的幾輛遊覽車當作比例尺,您應該也能感受到被漂流木覆蓋的範圍極為壯觀,在清運時更是艱辛困難。

在您周圍的這些大型圖片,是製作電影「看見台灣」的導演齊柏林先生,在八八風災過後搭乘直升機在台灣各地上空進行拍攝的作品。

在本展區的後方是感動過許多參觀民眾的「沉浸式劇場」,劇場內有許多漂流木的意象,觀賞影片時更有置身土石流當中,身歷其境的感受,劇場每半小時會播放一次,劇長14分鐘,請千萬不要錯過了。

正在收聽:

希望.未來莫拉克風災紀念廳 萬眾一心 即刻救援

希望.未來莫拉克風災紀念廳-萬眾一心 即刻救援
0:00 1:00

從8月5日氣象局發布海上颱風警報開始,一直到8月14日颱風出海為止,莫拉克改寫了很多紀錄。它是帶來近十年單日降雨量最高的颱風,也是近十年來天然災損最嚴重的颱風。莫拉克颱風造成死亡及失蹤699人、房屋毀損不堪居住1,766戶,莫拉克災損高達1,998.3億元。

當2009年8月5日發布海上颱風警報後,中央災害應變中心隨即通報開設,密集監控颱風動向及各地災情。歷經連日嚴重的風雨,依據「災害防救法」,行政院於災後7日內成立行政院莫拉克颱風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緊急動員各部會及民間團體協力救災與重建工作,國軍也配合各地方政府全力協助緊急撤離與災民安置任務。

在災害還沒有發生之前,各縣市政府已經開始進行疏散撤離,全臺共計撤離2萬4,950人,居民撤離過程中,因為地方政府、警消人員、村里長及土石流防災專員等積極主動協助下發揮預警疏散的功能,使得本次風災傷亡人數大為減少。

風災發生後,軍警消與民間救難組織在第一時間都投入緊急救援,初期以林邊、佳冬、太麻里等沿海地區為主,當各地災情陸續傳出,中央災害應變中心立即於旗山國中開設前進指揮所統籌調度,空勤總隊在天候惡劣狀況下仍冒險進行吊掛救援任務;國軍也出動史上最多架次的直升機進行運補、救難後送、山區搜索;各縣市警消人員全力動員負責民眾疏散撤離、災區救災、交通管制等工作。

正在收聽:

希望.未來莫拉克風災紀念廳 直升機尾翼殘骸

希望.未來莫拉克風災紀念廳-直升機尾翼殘骸
0:00 1:00

在這個展區您會看到許多直升機的意象,為什麼呢,因為在風災初期,山區對外的連繫全斷,道路橋樑受損,能做為救援用的交通工具就是直升機。在這裡向大家介紹當時政府單位用來救災的其中兩種直升機:空勤總隊與海鷗直升機。空勤總隊是民眾比較熟悉的單位,辨識的顏色主要是橘黃兩色,直升機可以上山向受困災民投遞物資,回程時亦可載送民眾前往安全地點,在電視新聞是較常出現的單位;另外一款藍白相間,繪有紅十字圖樣的是隸屬空軍的海鷗直升機,有些人會誤會這與紅十字會相關,其實在這裡紅十字代表這是一台救護型,而非攻擊型的直升機。

在您眼前的直升機尾翼殘骸記錄著一個真實的事件。2009年8月11日空勤總隊的三位機組員張順發、王宗立及黃鎂智在執行當天第六趟任務時,由於雨勢仍大,天候不佳造成墜毀意外,機上人員全數罹難。目前在三地門設有「八八風災救災英雄紀念碑」,就是向這3位救災英雄致敬,緬懷其英勇事蹟。

在直升機殘骸左側您會看到一組吊繩,這是空勤總隊在救災行動中實際使用的救生吊環,試試看,您是否知道如何正確使用呢?

正在收聽:

希望.未來莫拉克風災紀念廳 中期安置

希望.未來莫拉克風災紀念廳-中期安置
0:00 1:00

莫拉克風災過後,政府的安置政策有了重大改變。以往提供組合屋的方式,由於災民並未擁有房屋與土地的所有權,後續容易衍生許多糾紛;在這次重建的過程中政府改以永久屋為優先,組合屋為輔,對於房屋已經損毀不堪居住的居民,同時提供了租金補助自行租屋、優惠貸款自行購屋,以及政府安置三種方案,也開啟了營區及榮家安置災民的創舉。

為了更舒適的安置環境,大部分居民由緊急收容所移往營區安置,在營區官兵與進駐陪伴的社福團體協助下,逐漸在新環境安頓下來。

在當時H1N1疫情流行時,為了讓災民離開緊急收容中心通鋪式的生活,獲得較佳的生活環境與隱私,國防部規劃仁美、黃埔、金陵、鳳雄、加祿堂、龍泉、中庄西七處營區安置災民,退輔會的榮家與農場也安置了部分民眾,發揮了極大的安定功能。以紅十字會為首的數個社福、社工團體同時進駐營區內設置服務處,提供災民最即時的生活協助。

中期安置的期間約半年到一年不等,主要是等災民的家園穩定後才逐漸搬離。

正在收聽:

希望.未來莫拉克風災紀念廳 橋梁建設新思維

希望.未來莫拉克風災紀念廳-橋梁建設新思維
0:00 1:00

莫拉克風災在短短數日帶來驚人雨勢,許多橋梁因不敵突然高漲湍急的水勢而損毀,為了因應變化越來越劇烈的氣候型態,公共建設思維也需隨之調整。重建新橋梁工程有三個主要思維:「大跨距、深基礎、高橋墩」。

「大跨距」指的是增加橋墩與橋墩間的距離,也就是減少橋墩數量的作法,有些人或許會感到疑惑,減少橋墩數量的話,橋梁感覺比較不安全不是嗎?如同一開始向您描述的,橋梁是被大水沖毀的,而河水衝擊的部位即是橋墩,若增加橋墩數量,就代表橋梁受河水衝擊的表面積增加,反而更容易造成損毀。橫跨高屏溪下游的雙園大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重建設計以長跨距的概念,主跨徑96~120公尺,將橋墩數由原本67墩減為19墩,除了防撞鋼板保護外基樁更長達68公尺,大幅提升橋樑的穩定性。

「深基礎」就是在橋墩減少的狀況下,仍要維持安全性的因應做法。新發大橋位於台27線上,是荖濃、六龜往來的重要通道,新橋全長465公尺,以全新鋼骨結構重建,主要特色為河道上兩段150公尺大跨徑的設計,在河道中僅設置一處橋墩,橋墩基礎深入岩盤22公尺並以10mm防撞鋼板包裹,以增加橋樑的抗洪能力。

「高橋墩」最著名的例子是霧台谷川大橋。位於台24線,新橋橋墩由基礎至橋面高達99公尺,是全國最高橋墩橋梁。觀景平台並設立八八風災救災英雄紀念碑,紀念風災中殉職的空勤總隊隊員。

正在收聽:

希望.未來莫拉克風災紀念廳 傳統排灣族文化的美麗小學

希望.未來莫拉克風災紀念廳-傳統排灣族文化的美麗小學
0:00 1:00

在18所重建學校中,為大家挑出兩所學校作介紹:

由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所援建的民權國小,採用環保的鋼構、木構建材,結合了環保、生態、教育及防災等功能,校園整體設計由布農族傳統住宅型態延伸,融入原住民族文化意涵,於2012年2月完工,並獲得鑽石級綠建築認證,是一座結合科技與自然的綠色小學。特別的是這裡也是全村的避難地點,校內備有七日的糧食飲水。

泰武國小由明基友達文教基金會所援建,校園設計融入傳統排灣族文化意涵,除了百步蛇環繞陶壺的建築意象,也有南大武、北大武山坡意象、石板屋、傳統鞦韆、烤芋頭架等,並引入友達光電的太陽能板設計,讓孩子們在吾拉魯滋基地仍能保有部落的學習氛圍。

左側這片美麗的木雕正是泰武國小103年畢業班的作品,由11位同學共同創作。作品中有兩個主要元素:蕨類與小米。木雕中海浪的造型代表蕨類,在排灣文化中蕨類象徵生生不息、努力向上;人字造型則是小米種子的意象,象徵生命的傳承,不管到哪裡,都要把部落的文化傳承下去。

正在收聽:

希望.未來莫拉克風災紀念廳 吾拉魯茲永久基地

希望.未來莫拉克風災紀念廳-吾拉魯茲永久基地
0:00 1:00

您現在看到的是吾拉魯茲永久屋基地模型,基地面積10.719公頃,永久屋共計158戶。

首先,在模型中最容易辨認的就是有一座操場,即一所學校,這就是新的泰武國小;再往部落入口處看,是否有看到一個特別的名字「咖啡產銷中心」,這就與部落的經濟活動有關了,族人們以咖啡產業為生,因此在白天他們回到舊部落種植咖啡,收成後回到吾拉魯滋進行烘焙及銷售,因此在社區規劃時特別設計這樣的空間,使族人不因居地搬遷造成不便。

除了經濟活動外,還有宗教因素考量。泰武部落的信仰,有八成族人信仰天主教與兩成族人信仰長老教會,您可以看到,在住宅區慶典廣場兩側,便設置兩種教堂以滿足社區居民的需求。

最後,請大家找找看,泰武部落的頭目家位於哪裡呢?其實就在慶典廣場正前方,家門口立有一塊石柱的住戶,這是部落的傳統文化,名為「立柱」,上面寫著「阿拉依漾家族大頭目家屋」,是象徵頭目的權威喔。

正在收聽:

希望.未來莫拉克風災紀念廳 台灣的本質

希望.未來莫拉克風災紀念廳-台灣的本質
0:00 1:00

什麼是台灣的本質?就天災的角度來看就是地震多、颱風多。

台灣的地質年代是非常年輕的,也正是因為板塊擠壓才會有台灣的出現,因此地震多高山多是台灣的自然現象。山高造成水流急,入海快,水資源保存不易,主要降雨來源是梅雨與颱風,但若發生莫拉克颱風這樣的強降雨便會造成災情。近來因極端氣候出現頻率增加,發生災害的機會相對提高,民眾更應有居安思危的觀念。

莫拉克風災不是史上唯一的大災害,過去兩百年來也曾發生過台江內海淤積與八七水災兩次重大災害。在臺灣,因颱風所造成的自然災害具有重複性,民眾應該要鑑古知今,莫因時間而淡忘了過去的教訓。